永遇乐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鉴赏

李清照《永遇乐·元宵》深度解析

一、主题与情感:乱世孤影中的今昔之痛
这首词以元宵佳节为背景,通过今昔对比展现李清照南渡后深重的家国之悲与身世之痛。核心情感可拆解为三层:

  • 节日孤寂:“人在何处”四字劈空而来,在熔金落日与合璧暮云的美景中,突然迸发出流落他乡的迷茫(情感教育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战乱中普通人的漂泊感)
  • 盛衰之慨:下片用工笔细描汴京元宵盛况,“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的华美服饰(宋代女子头饰,缀有翡翠羽毛和金色柳枝),与“风鬟霜鬓”的憔悴形成残酷对照(切入点:珍惜和平生活)
  • 悲极而遁:结尾“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以旁观姿态作结,比痛哭更深沉(切入点:理解无力感中的尊严坚守)

二、词牌与结构:双调时空的精密编织
《永遇乐》为双调104字,上下片各四仄韵。本词结构匠心独具:

  • 上片写今:由景及情,从“落日熔金”的视觉到“吹梅笛怨”的听觉,终以“谢他酒朋诗侣”关闭社交通道
  • 过片转折:“中州盛日”三句自然切换时空,开创性使用记忆蒙太奇(《唐宋词艺术新探》)
  • 下片忆昔:汴京少女的“簇带争济楚”(盛装打扮)与老妪“怕见夜间出去”形成镜头对切,结尾帘外笑声与帘内孤影构成画外音

三、语言与修辞:白描中的血泪交织

  1. 色彩碰撞
    “熔金”赤暖与“合璧”青冷的冷暖对冲,暗示心境矛盾;“铺翠”“捻金”的璀璨色彩反衬“风鬟霜鬓”的灰暗
  2. 动词的窒息感
    “谢”字斩断社交,“怕见”显露畏缩,“听”字定格成剪影——三个动词完成心理退守全过程
  3. 口语的力量
    “次第岂无风雨”如喃喃自语,道尽历经磨难后的惊弓之态(靖康之变后李清照辗转漂泊的写照)

四、词人背景与创作深意
本词作于李清照晚年临安时期(约1147年,据《李清照年谱》)。经历丈夫病逝、文物散失、再婚讼离等打击后:

  • 婉约中的沉郁:保持婉约派含蓄特质,但突破闺阁闲愁,注入时代悲音
  • 节日的双重性:元宵节在宋代堪比现代春节,词人却揭示“佳节”面具下的个体创伤(《宋代节俗与文学研究》)
  • 女性视角的史诗:通过女子妆饰变化(翠冠雪柳→风鬟霜鬓),记录北宋灭亡对日常生活的毁灭性打击

教学建议

  1. 读写结合:让学生模仿“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镜头,用50字描写节日中的孤独者
  2. 历史联结:对比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元宵,体会时代差异对创作的影响
  3. 情感体验:讨论“逃避参与”是否属于消极态度?引申现代社会中尊重个体情绪空间的意义

李清照此词如一枚棱镜,在元宵的流光中折射出破碎的山河与人生。当我们读到“听人笑语”的平静叙述时,需知这淡然背后,是一个时代辗压过生命留下的深痕。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天昏地暗
天昏地暗
tiān hūn dì àn

昏:天黑。天地昏黑无光。形容刮大风时漫天沙土的景象。也比喻政治腐败,社会黑暗。

八字没见一撇
八字没见一撇
bā zì méi jiàn yī piě

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鸣珂锵玉
鸣珂锵玉
míng kē qiāng yù

玉珂鸣响,佩玉铿锵。比喻显贵。

思贤如渴
思贤如渴
sī xián rú kě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