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杯

《尉迟杯》

隋堤路。

渐日晚、密霭生深树。

阴阴淡月笼沙,还宿河桥深处。

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南浦。

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

因念旧客京华,长偎傍、疏林小槛欢聚。

冶叶倡条俱相识,仍惯见、珠歌翠舞。

如今向、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

有何人、念我无,梦魂凝想鸳侣。

鉴赏

《尉迟杯》深度解析:周邦彦的羁旅离恨与时空交织


一、主题与情感:宦游漂泊的双重愁绪

核心主题羁旅漂泊之苦今昔盛衰之悲交织。

  • 上片实景写离恨:开篇“隋堤路”暗含历史沧桑(隋堤为汴河堤岸,北宋送别之地),“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南浦”以船拟人,怨其载走行人之无情,化抽象离恨为可“载”之物,构思奇绝(德育切入点:感悟离别中的责任与担当)。
  • 下片虚境忆繁华:“冶叶倡条俱相识”(借指歌妓)、“珠歌翠舞”的汴京旧梦,与当下“渔村水驿,夜如岁、焚香独自语”的孤寂形成惨烈对比,“夜如岁”三字写尽长夜煎熬(审美启蒙:体会时空对比中的情感张力)。

二、词牌与结构:双调慢词的时空转场

  • 词牌特色:《尉迟杯》为双调长调,上下片各九句(《钦定词谱》),适于铺叙复杂情感。
  • 结构设计
    上片写今夜别离:从暮霭深树(“渐日晚、密霭生深树”)到淡月笼沙,场景由动转静,烘托离愁。
    下片忆昔时欢宴:“因念”二字承上启下(即“过片”),自然转入对汴京旧游的追忆。
    结尾梦魂收束:“有何人、念我无”的痴问与“梦魂凝想鸳侣”的幻想,将孤寂推向高潮。

三、语言艺术:凝练意象与白描传情

1. 白描中的视觉流动
“阴阴淡月笼沙”六字,以朦胧月色笼罩沙岸的静态画面,折射词人内心迷茫(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想象“笼”字的动态覆盖感)。
2. 动词的戏剧化运用
“载将离恨归去”中“载”字,赋予离恨重量,与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异曲同工。
3. 今昔对比的时空剪辑
昔日“疏林小槛欢聚”与今日“焚香独自语”的镜头切换,不言悲而悲自现(修辞重点:省略关联词实现场景跳接)。


四、词人背景与风格:婉约派的时空哲思

  • 周邦彦生平:作为北宋婉约派集大成者,他精通音律(《宋史·文苑传》称其“好音乐,能自度曲”),此词平仄严谨,多用仄韵营造低沉氛围。
  • 风格关联:经历宦海浮沉,其词常以精巧结构包裹深沉感慨。不同于苏轼的旷达,周邦彦擅于在时空转换中编织细腻情绪网络,此词便是典范。

五、词句点睛解析

  • “冶叶倡条俱相识”
    化用李商隐《燕台诗》“冶叶倡条遍相识”,借指歌楼旧识,暗示往日风流,避直白而显雅致。
  • “夜如岁”
    夸张手法,将寒夜主观拉长为无尽岁月,孤寂感喷薄而出。
  • “梦魂凝想鸳侣”
    “凝想”二字写尽专注痴态,与上文“独自语”呼应,凸显形单影只。

教学应用建议

  1. 写作迁移:模仿“载将离恨归去”的化虚为实手法,训练学生将抽象情感具象化。
  2. 对比阅读:与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共析羁旅词时空架构。
  3. 朗诵设计:上片用沉缓语调,下片“因念”陡然转亮,“如今向”复归低沉,通过声音演绎情感跌宕。

经典评注佐证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周词:“前收北宋之终,后开南宋之始,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此词时空交叠的沉郁笔法,正是其承前启后的明证。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闲情逸志
闲情逸志
xián qíng yì zhì

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同“闲情逸致”。

澄江如练
澄江如练
chéng jiāng rú liàn

澄:清澈,明净。练:洁白的熟绢。清澈的江水,像一条白练一样。多指对江景的鸟瞰。

寻枝摘叶
寻枝摘叶
xún zhī zhāi yè

比喻追求事物次要的、非根本的东西。

小手小脚
小手小脚
xiǎo shǒu xiǎo jiǎo

形容做事没有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