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残红欲尽时。
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
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一点残红欲尽时。
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
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开篇以残灯将灭的视觉意象(“一点残红欲尽时”),配合“乍凉秋气满屏帏”的触觉描写,瞬间构筑萧瑟之境。三更冷雨敲打梧桐的经典场景(“梧桐叶上三更雨”)暗含文学传统——《长恨歌》有“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词亦云“梧桐更兼细雨”,梧桐雨自此成为离愁的文化符号。叠词“叶叶声声”将听觉具象化,雨滴如离人泪珠声声砸落(《唐宋词鉴赏辞典》)。
下片以“调宝瑟,拨金猊”(抚琴焚香)的华美细节唤醒温暖回忆,当年同唱《鹧鸪词》的欢愉——鹧鸪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本就是离别哀音(《词林纪事》)。而此刻“风雨西楼夜”的凄冷现实,形成时空的残酷撕裂。“不听清歌也泪垂” 七字如刀:无需触发媒介,思念已深入骨髓。今昔对比间,泪水的重量远超当年歌声的欢愉。
选择《鹧鸪天》词牌独具匠心:双调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过片“调宝瑟”三字句陡转,从秋雨实景切入回忆,完成**“景→情”的经典切换**。前后片平仄韵脚绵密相续(时、帏、离/猊、词、垂),如断续抽泣声。词牌名暗嵌“鹧鸪”,与词中“同唱鹧鸪词”形成互文,使离愁主题在声律与语义间双重共振。
周紫芝身处南北宋之交(1082-1155),词风承袭秦观、晏几道婉约一脉。此词表面写情人别思,末句“风雨西楼夜”却隐隐透露出漂泊无依的时代仓惶——西楼常指代贬谪之地或避难所(《宋史·地理志》)。李清照南渡后亦有“雁过也,正伤心”之句,可见乱世中个体悲欢与家国命运的深刻缠绕。
教学点睛
- 意象连锁训练:引导学生绘制“残灯-秋屏-梧桐雨-鹧鸪词”意象链,体会景物如何层层递进渲染愁绪
- 生活化写作迁移:借鉴“不听清歌也泪垂”的情感逆向表达法,描写“未吃妈妈做的菜却已鼻酸”等生活场景
- 词牌文化探究:对比《鹧鸪天》与《雨霖铃》中的雨声意象,理解不同词牌的情感承载力
这首词如一幅工笔设色画:残灯的猩红、金猊的鎏金与梧桐的焦褐在秋雨里斑驳交融,最终被泪水氤氲成永恒的青灰。周紫芝用五十五字证明——最深的痛楚,往往在无声处惊雷。
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虐老:虐待老人。喻残暴凶狠而无仁义,有如野兽。
指人感到舒适,有清新爽朗的感觉。同“沁人心脾”。
指时好时病。形容体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