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子・竹马儿

《竹马子・竹马儿》

作者:宋• 柳永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

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

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

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

凭高尽日凝伫。

赢得消魂无语。

极目霁霭霏微,暝鸦零乱,萧索江城暮。

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鉴赏

《竹马子·登孤垒荒凉》教学赏析(柳永)


一、主题与情感:天涯倦客的萧瑟秋思

核心主题:羁旅漂泊中的孤寂秋愁与故人之思。

  • 上片触景生情:“登孤垒荒凉”三句以荒垒、危亭、烟渚构建苍茫空间;“雌霓挂雨,雄风拂槛”暗用《楚辞》典故(典出宋玉《风赋》),勾勒雨后微凉秋意;“一叶惊秋,残蝉噪晚”以物候变迁(素商即秋天)触发时光流逝之悲。
  • 下片愁绪爆发:“新愁易积,故人难聚”直抒胸臆,道尽漂泊者积郁难解的心结;“极目霁霭霏微”至结尾,借暮色中零乱昏鸦、哀鸣画角、沉落残阳,将愁思推向苍凉极致。

    教学启示:引导学生体会“景—情—境”三层递进逻辑(荒景引愁→直诉心绪→暮色融愁),理解柳永羁旅词“以悲秋写人生”的典型模式。


二、词牌与结构:双调词的情感起落设计

《竹马子》为双调慢词,分上下两片:

  • 上片铺陈秋景(登高所见):由远及近(烟渚→霓雨→风槛),由静到动(叶落、蝉噪),结尾“指神京”三句自然过渡到回忆。
  • 下片直抒愁怀(凝伫所感):“向此成追感”巧妙过片(承上启下),从写景转入抒情;“凭高尽日凝伫”至终篇,以时间流逝(尽日→暮色→残阳)强化孤独感。

    结构特色:上片蓄势,下片喷涌,形成“视觉苍凉→心理孤寂→时空虚无”的情感升华。


三、语言与修辞:白描中的凄美张力

  1. 意象群构建萧瑟意境

    • 空间意象:孤垒、危亭、烟渚——奠定荒寂基调
    • 声音意象:残蝉噪晚、南楼画角——以声衬静,倍增凄凉
    • 时间意象:一叶惊秋、残阳西沉——暗示生命流逝
  2. 动词与叠字的精妙运用

    • 雨”写霓虹垂天如帘,“槛”状秋风穿栏而过,动态逼真;
    • 霏微”(雾气朦胧)、“零乱”(昏鸦纷飞)两组叠韵词,渲染暮色混沌之态;
    • 又送残阳去”之“又”字,暗含日日苦熬的绝望感。

四、词人与流派:浪子词客的婉约深悲

  • 柳永生平关联:据《宋史·文苑传》载,柳永屡试不第,辗转地方小吏。此词作于漫游江南时期,“神京”(汴京)暗示对科举生涯与旧欢的追忆,“故人难聚”暗含功名无成、知己离散之痛。
  • 婉约派特质:以细腻笔触写个人化情绪,善用萧瑟秋景承载愁思(对比苏轼“人生如梦”的旷达),语言虽直白却因意象叠加而深婉动人。

五、教学应用建议

  1. 写作迁移
    仿写“白描+意象群”手法,如用“枯藤、暮鸦、古道”组合表现荒凉,体会古典诗词的画面建构。
  2. 情感共鸣训练
    对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与柳永“新愁易积”,讨论不同诗人表达羁旅愁绪的异同。
  3. 文化探究
    溯源“雌霓”“雄风”的《楚辞》典故,理解宋词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可参考《宋词鉴赏辞典》相关条目)。

结语:柳永以登高所见为线,串起秋景的荒寒、人生的孤寂、时间的无情。结尾“残阳”如一声长叹,将漂泊者的落寞永远定格在宋词的黄昏里。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一得之愚
一得之愚
yī dé zhī yú

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一刀切
一刀切
yī dāo qiē

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

蹈刃不旋
蹈刃不旋
dǎo rèn bù xuán

蹈:踩;刃:刀刃;旋:回旋。面临危险而不返回。

开疆拓宇
开疆拓宇
kāi jiāng tuò yǔ

开拓疆域,扩展领土。同“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