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王孙

《哀王孙》

作者:唐• 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

腰下实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贤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疎,五陵佳气无时无。

鉴赏

我们来一起赏析杜甫的《哀王孙》。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长安沦陷后,目睹皇室子孙流落民间悲惨遭遇后写下的沉痛之作。

核心主题:乱世王孙的悲歌 这首诗的核心主题是 “乱世贵胄之悲”“国破家亡之痛”。它通过一位流落街头、饱受磨难的“王孙”(皇室子孙)的遭遇,以小见大,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尤其是对昔日高高在上的皇室成员的毁灭性打击,充满了深沉的悲悯与对国运的忧思。

结合诗句逐层赏析:

  1. 开篇不祥,乱象丛生 (历史背景 & 意境营造):

    •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 赏析: 以象征不祥的“白乌”(乌鸦)在长安城头、皇宫延秋门(玄宗出逃之门)上啼叫起兴,营造出阴森恐怖的亡国氛围。乌鸦啄“大屋”,暗喻叛军攻占长安;“屋底达官走避胡”,直写达官贵人仓皇逃命的情景。“胡”指安禄山叛军。开篇四句,意象惊悚,交代了叛军入京、京城沦陷、权贵出逃的大背景。
  2. 王孙悲惨,身份巨变 (人物刻画 & 情感表达):

    •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同驰驱。腰下实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 赏析: 描绘王孙的悲惨现状。“金鞭断折九马死”极写皇室逃亡时的仓促狼狈(玄宗西逃时丢弃了许多马匹)。“骨肉不待同驰驱”点明王孙被遗弃的残酷现实。“腰下实玦青珊瑚”暗示他曾经佩戴宝玉珊瑚的尊贵身份(隆准:高鼻梁,传说帝王相)。而此刻,这位“龙种”(皇家血脉)却只能在“路隅”(街角)哭泣。他不敢透露姓名(怕被叛军认出),只求能当个奴仆活命。更惨不忍睹的是,他已在荆棘丛中躲藏了“百日”,浑身伤痕累累,“无有完肌肤”。这几句通过强烈的身份对比(昔日贵族->今日乞丐)和触目惊心的细节(伤痕、乞为奴),将王孙的悲惨遭遇刻画得淋漓尽致,充满同情(“可怜”)和悲愤。
  3. 身份的特殊性与乱世的危险 (主题深化 & 劝诫):

    •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 赏析: 诗人强调王孙的“龙种”身份(隆准是高祖刘邦的相貌特征),与常人不同。用“豺狼在邑龙在野”这个精妙的对比(比喻)点明现状:叛军(豺狼)盘踞京城作威作福,真正的天子(龙)却流落在外(玄宗在蜀,肃宗在灵武)。诗人深知王孙身份极其危险(易被叛军搜捕杀害),所以充满关切地叮嘱他“善保千金躯”(保重贵重身体)。诗人自己也不敢在交通要道(“交衢”)久谈,只能短暂停留(“立斯须”),体现了当时环境的险恶。
  4. 乱世惨状与存续希望 (时事穿插 & 结尾劝慰):

    •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窃闻天子已传位,贤德北服南单于。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哀哉王孙慎勿疎,五陵佳气无时无。”
    • 赏析: “东风血腥”、“橐驼(骆驼)满旧都”描绘叛军横行、长安被异族占领的惨状(叛军用骆驼运掠来的财物)。诗人痛心地感叹曾经勇猛的朔方军(唐军精锐)如今“何愚”(指哥舒翰兵败投降)。但他马上插入了一丝希望的消息:玄宗已传位给肃宗(“天子已传位”),新皇帝有“贤德”,已经联合回纥(“北服南单于”、“花门”指回纥)。“花门剺面”(割面流血发誓)表明回纥决心助唐平叛雪耻。诗人叮嘱王孙对此要保密(“慎勿出口”)以防被叛军探子(“狙”)知道。最后再次深情劝诫王孙务必小心谨慎(“慎勿疎”),并安慰说象征大唐气运的“五陵佳气”(汉唐帝王陵墓的祥瑞之气)并未消失(“无时无”),暗示国家复兴有望。结尾在悲悯中注入一丝期待。

语言与修辞亮点:

  • 白描叙事,细节震撼: 全诗以叙事为主,语言朴实沉郁,不加过多修饰,但选取的细节(乌鸦啼鸣、王孙泣隅、满身伤痕、橐驼满城、花门剺面)极具冲击力,真实再现了乱世惨象。
  • 精妙比喻: “豺狼在邑龙在野”是核心比喻,形象概括了叛军窃据京城、皇帝流亡在外的混乱局面,简洁有力,成为千古名句。
  • 强烈对比: 王孙曾经的富贵(实玦珊瑚)与当前的悲惨(泣路隅、乞为奴、体无完肤);昔日勇锐的朔方军与今日的“愚”(兵败);叛军的嚣张(在邑、满旧都)与王孙的恐惧(慎勿疎、慎勿出口)。对比深化了悲剧感和批判性。
  • 含蓄寄托: “五陵佳气无时无”是含蓄的表达,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复兴的信念和对王孙的期望,哀而不伤,悲中见壮。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杜甫身陷沦陷的长安,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特别是昔日高高在上的皇族瞬间沦为最悲惨的逃亡者,这种巨大的反差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正是他创作此诗的背景。诗中体现了他忧国忧民(“诗史”本色),以及对弱小者深切同情的情怀。

意境与美学价值: 该诗营造了一种 悲凉、沉痛、压抑又暗含一丝希望的意境。通过一位落难王孙的缩影,展现了整个时代的巨大灾难。其美学价值在于:

  • 史诗性: 真实记录了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后的历史片段,具有“诗史”价值。
  • 悲剧美: 展现了高贵者沦落的巨大悲剧,震撼人心。
  • 人道关怀: 对个体苦难的深切同情,超越了对特定阶级的关注。
  • 含蓄蕴藉: 结尾的劝慰和希望,使得沉痛之余不致绝望。

总结: 《哀王孙》是杜甫“诗史”中的杰作。它通过细腻描绘一位落难王孙的悲惨遭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尤其是对旧有秩序和身份的彻底颠覆。诗中充满对弱者的悲悯、对叛军的愤恨和对国运的忧虑。“豺狼在邑龙在野”一句,更是对乱世本质的精辟概括。全诗语言沉郁顿挫,叙事真实感人,比喻精当深刻,在悲悯沉痛中蕴含着对国家复兴的坚定信念,展现了杜甫深沉的现实主义情怀和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开口见心
开口见心
kāi kǒu jiàn xīn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鸣凤朝阳
鸣凤朝阳
míng fèng zhāo yáng

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划地为牢
划地为牢
huá dì wéi láo

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用以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放纵不拘
放纵不拘
fàng zòng bù jū

指恣意行事,不受约束。同“放纵不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