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一起鉴赏崔涂的这首《巴山道中除夜书怀》。这首诗是唐代羁旅诗中的名篇,真切地刻画了诗人除夕之夜漂泊在外的孤独、凄凉和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解读: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作者:崔涂
迢遰三巴路,羇危万里身。 (迢递:遥远;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今四川东部;羇危:漂泊艰险)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骨肉:亲人;僮仆:仆役)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那堪:怎能忍受;岁华新:新的一年到来)
逐句鉴赏分析:
迢遰三巴路,羇危万里身:
- 主题分析: 开篇点明地点和环境。身处遥远险峻的巴蜀山地(“三巴路”),是一个离家万里(“万里身”)的漂泊者(“羁危”)。奠定了漂泊、艰险、孤寂的情感基调。
- 语言与修辞: “迢递”、“万里”直接渲染空间距离的遥远和阻隔。“羇危”二字精准概括了旅居在外的危险艰难处境。对仗工整(迢遰/羇危,三巴路/万里身),增强节奏感和空间感。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
- 主题分析 & 意境与美学鉴赏: 这是全诗最经典、意境最深沉的句子。描绘了除夕夜的景象:
- “乱山残雪夜”: 荒凉崎岖的山岭(“乱山”),覆盖着未消融的积雪(“残雪”),正是寒冷的除夕夜。景物萧瑟、冷寂,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纷乱和环境的严酷。
- “孤烛异乡春”: 只有一支蜡烛(“孤烛”)陪伴自己,在这他乡(“异乡”)度过本应是团圆温暖的除夕夜(“春”指春节)。巨大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明明是“春”(新年),却毫无春意;本该热闹团圆,却只有“孤烛”映照孤独。“孤烛” 与 “异乡春” 的对比,深刻凸显了诗人的孤寂无依和思乡情切。
- 语言与修辞: “乱”、“残”、“孤”、“异”等字眼充满感情色彩,营造出凄凉、孤独、格格不入的氛围。意象对比强烈(“乱山残雪”的荒寒 vs “春”的温暖期许;“孤烛”的微弱 vs 节日应有的灯火通明)。对仗极其工整精巧。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 主题分析 & 情感: 揭示了长期漂泊带来的情感变化。
- “渐与骨肉远”: 和家人团聚的日子越来越遥远,感情联系似乎也因距离和时间而疏淡(物理和心理的双重隔绝)。
- “转于僮仆亲”: 无奈之下,情感反而转向了身边的僮仆(仆人),显得格外亲近。这是一种极端孤独状态下的情感转移,充满了酸楚和无奈,反衬出远离亲人的巨大痛苦。
- 语言与修辞: “渐”、“转”二字写出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情感变化过程。对仗工整(渐/转,骨肉/僮仆,远/亲),内容上形成强烈对比(骨肉之疏 vs 主仆之近),更显悲哀深刻。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 主题分析 & 情感: 直抒胸臆,发出沉重的感叹。
- “那堪正漂泊”: “那堪”意为“怎能忍受”,诗人发出痛苦的呼号:在这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自己却正在漂泊无依的旅途之中,这种境遇让人难以承受!
- “明日岁华新”: 然而时光无情流逝,明天就是新的一年了(“岁华新”)。这本该是辞旧迎新、充满希望的时刻,但对于漂泊者来说,只是意味着漂泊又持续了一年,前景依然渺茫。岁月更新与个人困境停滞不前形成巨大反差,倍增其愁。
- 语言与修辞: “漂泊”与“岁华新”形成尖锐对照。以“新”景衬“旧”愁(持续的痛苦),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尽的苦涩与无奈。
总结与鉴赏要点:
- 深刻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苦: 这首诗是唐代羁旅诗的典范,将除夕夜这一特定时刻的漂泊感和思乡情推到了极致,情感极其真挚、沉痛。
- 强烈的对比艺术: “乱山残雪夜”与“异乡春”;“孤烛”与春节氛围;“骨肉远”与“僮仆亲”;“正漂泊”与“岁华新”。多重对比交织,将诗人的孤独、凄凉、无奈和痛苦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
- 精炼深沉的意象: “乱山”、“残雪”、“孤烛”、“异乡春”、“漂泊”、“岁华新”等意象,既描绘了环境,更承载了诗人厚重的情感,意境苍凉孤寂。
- 工整精妙的语言: 全诗对仗工整(尤其是颔联和颈联),音韵和谐,语言凝练精准(如“渐”、“转”、“那堪”),字字含情。
- 特定时刻的永恒感: 聚焦除夕这个最具团圆意义的节日,却在异乡的山路上独对孤烛,这种体验具有极强的普遍性和穿透力,能引发历代游子的强烈共鸣。
推荐延伸阅读:
- 同为除夕漂泊题材: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 其他著名羁旅诗:杜甫《旅夜书怀》、马戴《灞上秋居》、张继《枫桥夜泊》。
崔涂的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真挚的情感和精妙的艺术手法,道尽了天涯游子在特定时刻的刻骨之痛,读来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