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图

《八阵图》

作者:唐•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鉴赏

我们来一起鉴赏杜甫这首脍炙人口的咏史怀古名篇《八阵图》。

《八阵图》 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鉴赏分析:

  1. 主题与立意(咏史怀古):

    • 这首诗的核心主题是借咏怀三国时期伟大军事家诸葛亮及其著名的军事遗迹“八阵图”,来抒发对历史人物功业与遗憾的感慨。
    • 杜甫选取了诸葛亮生平最具代表性的两项成就:一是运筹帷幄,奠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三分国”)的格局,其功劳堪称盖世(“功盖”);二是他在鱼腹浦(今重庆奉节)江边布下的神奇八阵图(石头堆成的军事防御阵法),声名远扬(“名高”)。这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卓越功勋。
  2. 语言精炼与意象运用:

    • 前两句(铺陈功绩):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语言极其简洁凝练。仅用十个字,就用“功盖”和“名高”两个分量极重的词,点出了诸葛亮最核心的两大历史贡献,奠定了全诗咏赞的基调。句式工整,对仗自然(功盖-名高,三分国-八阵图)。
    • 后两句(转折抒情):
      • “江流石不转”: 这是全诗最精彩、最有意象感的句子。杜甫由眼前实景(夔州附近的八阵图遗迹)入手:千百年来,江水日夜奔流不息,然而当年诸葛亮布下的八阵图石堆,却依然屹立江中,岿然不动。这个“石不转”的意象极其有力
        • 象征永恒: 象征着诸葛亮的智慧、韬略和精神如同磐石,历经岁月冲刷而不朽
        • 反衬历史: 永恒的石头与奔腾流逝的江水形成鲜明对比,暗喻历史长河的沧桑变迁
        • 引出遗恨: 为下句的“遗恨”埋下伏笔——石头虽在,斯人已逝;功业虽在,憾事难消。
      • “遗恨失吞吴”: 这句点明了诸葛亮(以及蜀汉)最大的历史遗憾: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特别是因为刘备为报关羽之仇,错误地大举伐吴,导致猇亭惨败(夷陵之战),严重削弱了蜀汉国力(“失吞吴”指刘备伐吴失败,损失惨重,而非诸葛亮未能吞并吴国)。这里的“恨”是深沉的历史之憾,既是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壮志未酬而叹,也是为蜀汉错失良机、最终衰亡而悲。
  3. 历史背景与杜甫情感:

    • 杜甫写此诗时,正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亲眼见到了长江边上的八阵图遗迹。他一生怀有“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却仕途坎坷,亲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他对诸葛亮这位兼具卓越才能和高尚情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充满了深切的敬仰和深沉的同情
    • “遗恨”二字,不仅是写诸葛亮之恨,可能某种程度上也寄托了杜甫自己面对国家残破、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愤与遗憾之情。** 他为诸葛亮的未能完成大业而惋惜,也如同在感慨自己身处乱世、报国无门。
  4. 意境与美学:

    • 这首诗营造出一种深沉、悲壮、苍凉的意境。前两句的赞叹是庄严厚重的,后两句则通过“江流”的动与“石不转”的静、恒久与历史变迁的对比,以及“遗恨”的点染,将赞叹转化为深沉的嗟叹。
    • 它体现了杜甫咏史诗特有的沉郁顿挫风格。语言精炼如金,意象(尤其是“石不转”)极具象征力量和画面感,短短二十字中蕴含了巨大的历史感慨和复杂情感,余韵悠长。

总结:

杜甫的《八阵图》是一首咏史杰作。它高度凝练地赞颂了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的不朽功绩,更通过“江流石不转”这一撼人心魄的永恒意象,引发出对诸葛亮(及蜀汉)“遗恨失吞吴”这一历史悲剧的深沉慨叹。诗中融入了杜甫对历史兴衰的洞察和个人身世之感的寄托,语言精警,意象雄浑,意境苍凉悲壮,充分展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理屈词穷
理屈词穷
lǐ qū cí qióng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计上心来
计上心来
jì shàng xīn lái

计:计策、计谋。心里突然有了计策。

食不知味
食不知味
shí bù zhī wèi

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同“食不甘味”。

柏舟之节
柏舟之节
bǎi zhōu zhī jié

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同“柏舟之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