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疎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鉴赏

这首咏物诗以蝉喻人,通过蝉的处境抒写诗人自身的命运与品格。以下逐句解析其精髓:


主题分析

咏物抒怀,孤高自守
表面上咏蝉,实则倾诉诗人清贫自守的处境与孤高品格。蝉栖高树餐风饮露(“本以高难饱”),暗喻诗人因清高而生活困顿;蝉鸣至声嘶力竭(“五更疏欲断”),却无人同情,象征诗人的抱负不被理解。


语言与修辞

  1. 双关隐喻

    • “恨费声”:既写蝉鸣徒劳,又暗指自己谏言不被采纳。
    • “碧无情”:树色青翠却冷漠无情,暗讽世态炎凉。
  2. 对仗与对比

    • 颈联工对:“薄宦梗犹泛(官职微薄如浮萍漂泊)”,对“故园芜已平(故乡荒芜令人心焦)”,强化漂泊无依之痛。
    • 情感反差:蝉的悲鸣与树的“无情”形成尖锐对比,凸显孤独感。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李商隐身处牛李党争漩涡,一生仕途坎坷。“薄宦梗犹泛”直指他辗转幕府、漂泊异乡的窘境;“举家清”则呼应其清贫生活(史载其去世时家无余财)。此诗正是其怀才不遇、坚守清白的写照。


意境与美学

  • 悲怆之美:蝉声渐断的凄凉(“疏欲断”)与冷漠的碧树(“碧无情”)构成寂寥画面。
  • 自我投射:尾联“烦君最相警”将蝉升华为知己,二者“清高”品格互映,余韵悠长。

同类诗歌推荐

  1. 骆宾王《在狱咏蝉》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以蝉喻政治迫害下的失语,与李商隐诗异曲同工。
  2. 虞世南《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赞蝉清高,反衬李商隐诗中的悲愤。

名句启示
“一树碧无情”——世间最痛非困境本身,而是冷漠。蝉拼尽全力无人问津,恰似英雄失路的终极孤独。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开口见心
开口见心
kāi kǒu jiàn xīn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鸣凤朝阳
鸣凤朝阳
míng fèng zhāo yáng

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划地为牢
划地为牢
huá dì wéi láo

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用以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放纵不拘
放纵不拘
fàng zòng bù jū

指恣意行事,不受约束。同“放纵不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