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娥

《常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鉴赏

这首《常娥》是李商隐借嫦娥奔月的神话抒写孤寂心境的经典之作,字句清冷而意蕴深沉。以下从几个角度为您解析:


主题分析:永恒的孤寂

表面咏嫦娥,实为诗人自喻。前两句以深夜至拂晓的时空推移(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勾勒出长夜独坐的孤寂场景;后两句借嫦娥“偷灵药”飞升却永困月宫的典故,暗喻人生抉择带来的永恒孤独——无论选择仕途或是爱情,终陷于碧海青天般浩瀚而冰冷的虚无中。


语言与修辞精妙

  1. 意象叠加造境
    “云母屏风”(华美而冰冷)、“烛影深”(光线幽暗)、“长河渐落”(时间流逝)、“晓星沉”(希望湮灭),四重意象叠加,层层递进渲染出窒息般的孤寂氛围。
  2. 反差隐喻点睛
    “碧海青天”本为壮阔美景,却与“夜夜心”(每夜锥心的悔恨)形成残酷反差。嫦娥拥有永恒的生命,却要承受永恒的悔恨,揭示自由与孤独的悖论

历史背景与作者心境

  • 李商隐一生卷入牛李党争,抱负难展,妻子早逝,诗中“悔”字暗含对人生选择的反思:是否如嫦娥般因追求“灵药”(功名/理想)而陷入永恒的孤绝?
  • “夜夜心”直击灵魂:不同于一时伤感,而是循环往复、无可逃脱的精神困境,呼应晚唐文人普遍的幻灭感。

意境与美学价值

  • 时空的凝固感:从室内屏风到窗外星河,空间由狭及广,时间却凝滞在“夜夜”的轮回中,营造宇宙级的苍凉。
  • 神话的重构:剥离嫦娥的仙逸色彩,将其还原为“悔”的凡人,赋予神话尖锐的现代性思考——人是否终将被自己的选择异化?

延伸思考

若对比李白“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把酒问月》),李白的嫦娥是浪漫的陪衬,而李商隐的嫦娥则是人类孤独困境的终极象征。这种将个体悲剧上升到存在主义层面的哲思,正是此诗穿越千年依然震撼的根源。

建议品读方向
可结合诗人另一名篇《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体会其“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执念与“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虚无如何构成情感光谱的两极。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一得之愚
一得之愚
yī dé zhī yú

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一刀切
一刀切
yī dāo qiē

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

蹈刃不旋
蹈刃不旋
dǎo rèn bù xuán

蹈:踩;刃:刀刃;旋:回旋。面临危险而不返回。

开疆拓宇
开疆拓宇
kāi jiāng tuò yǔ

开拓疆域,扩展领土。同“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