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鉴赏

这首《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所作,展现了诗人清晨读经悟道的心路历程。全诗将禅理感悟与庭院清景交织,语言简净而意境深幽,以下从多角度为您解析:


一、主题分析:寻真悟道的禅修体验

  • 核心脉络:汲井净身→读经求悟→观景得道
  • 前四句写晨起修心:用“漱寒齿”“拂尘服”“持贝叶书”等动作,暗示洗涤俗念、虔诚修禅的姿态。
  • 中四句写读经困惑:“真源了无取”(真理难悟)与“妄迹世所逐”(世人逐虚妄)对比,流露对佛理既向往又迷茫的矛盾。
  • 后六句写庭院悟悦:借“苔色”“青松”等自然意象,最终在静观中体悟“澹然离言说”的禅境。

    主题定位:借读经之事,抒写超脱尘扰、回归本心的精神觉醒。


二、语言与修辞精妙之处

  1. 动词炼字
    • “汲”“漱”“拂”“持”——连续动作如行云流水,体现修心的郑重。
    • “连”字(苔色连深竹):苔藓蔓延至竹林深处,“连”字写出幽静中的生机。
  2. 比喻新颖
    • “青松如膏沐”:晨雾中的松树如沐浴油脂,赋予自然神圣感,暗喻禅心澄明。
  3. 哲理警句
    •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真理超越语言,静默中方能得大自在,点破禅宗“不立文字”的真谛。

三、历史背景与作者心境

  • 贬谪之痛: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此诗作于谪居后期。
  • 精神寄托:政治理想破灭后,诗人借佛理疗愈创伤。“道人庭宇静”的“静”,既写环境,更是对内心安宁的渴求。

    关键矛盾:诗中“缮性何由熟”(修养心性为何难成)的叩问,实为对自身困境的反思。


四、意境与美学鉴赏

  • 清寂禅院图
    “苔色连深竹”以青苔幽径勾连翠竹,“日出雾露余”以晨光雾霭渲染朦胧,构建出遗世独立的空间。
  • 动静相生
    人“步出东斋”的轻动,庭宇“静”的凝固,雾露“余”的氤氲流动,最终归于“离言说”的永恒宁静。
  • 悟悦之境
    结尾“心自足”三字,将哲理转化为心灵体验——不需外求,当下即圆满。

五、拓展推荐

  1. 对比阅读
    • 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同写幽寺禅意,但王维空灵,柳宗元冷峭。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可与“悟悦心自足”共参。
  2. 柳宗元同类诗
    《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同写永州山水悟道,可对照其精神轨迹。

六、核心启示

诗人从执着读经(“闲持贝叶书”)到超越文字(“离言说”),揭示禅宗真谛:真理不在经卷中,而在对万物静观的刹那顿悟。青松沐雾的寻常景象,成为照见本心的镜像——真正的解脱,是向内心寻回安宁

鉴赏建议:诵读时注意“静”“澹然”“自足”等词的气韵收敛,体会诗人从迷茫到豁然的情绪流转。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有来无回
有来无回
yǒu lái wú huí

只要来了,就回不去。指彻底被消灭。

睚眦必报
睚眦必报
yá zì bì bào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枯耘伤岁
枯耘伤岁
kū yún shāng suì

耘:除草;岁:年谷成熟。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委罪于人
委罪于人
wěi zuì yú rén

委:推委。把罪责推卸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