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宫曲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鉴赏

我们来一起赏析王昌龄的这首《春宫曲》。这首诗以含蓄深婉的笔触,描绘了深宫后庭的哀怨之情,是宫怨诗的代表作之一。

  1. 主题分析 (深宫哀怨):

    • 这首诗表面写春日宫殿风光和新宠承恩,实则核心是表现失宠宫妃的幽怨和哀愁。它属于“宫怨”主题。
    • 诗的前两句描绘春夜美景(风开桃花,月照前殿),后两句写新得宠者受到君主特殊关怀(赐锦袍)。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那些未能得宠或已失宠宫妃的寂寞凄凉。热闹与新宠反衬出深宫普遍的冷寂与幽怨。
  2. 语言与修辞 (含蓄蕴藉,对比反衬):

    • 意象含蓄,暗含隐喻:
      • “昨夜风开露井桃”: “风开”桃花,表面是春风催开桃花,暗喻君王恩泽降临(“风”可象征君恩),使新人得宠(“露井桃”比喻新宠)。
      • “未央前殿月轮高”: “未央前殿”象征着君王所在的核心权力区,“月轮高”既点明夜深,也暗示君王与新宠欢娱直至深夜,与失宠者的孤独长夜形成对比。
    • 关键动词与形容词:
      • “新承宠”: “新”字点明恩宠易变,新人取代旧人,暗含失宠者的失落和对自身命运的忧虑。
      • “赐锦袍”: 看似关怀(帘外春寒),实则是恩宠的具体表现。君王对新宠的细微关怀,更能刺痛失宠者的心。
    • 对比手法 (主旨核心):
      • 全诗最精妙之处在于强烈的对比。前两句春夜美景、宫廷繁华(暗含新宠)与后两句聚焦新宠受赏,共同构成一个热闹、被恩泽照耀的场景。但这整个场景,恰恰是失宠宫妃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她的失意、冷落、孤寂,完全通过这个“他人得宠”的热闹场景反衬出来。热闹是他们的,她什么都没有。诗中虽未直接写一个“怨”字,但通过这种对比,怨情已弥漫全篇。
    • 以小见大:
      • 选取“赐锦袍”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小细节,却能深刻反映出君王恩宠的不均与后宫生活的残酷现实(一点恩惠就足以引起他人巨大的失落)。
  3.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时代背景: 唐代宫廷规模庞大,后宫佳丽无数。宫妃的命运完全系于帝王一人之好恶,得宠失宠只在旦夕之间,宫怨是普遍存在的悲剧。王昌龄生活在盛唐,对宫廷生活有相当的了解。
    • 作者生平: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尤其擅长写边塞诗和宫怨诗。他洞察力敏锐,情感细腻,善于捕捉和刻画人物(尤其是女性)微妙的心理活动。他的宫怨诗往往不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含蓄的意象和场景对比,委婉深沉地表露情感,这首《春宫曲》就是典型例子。
  4. 意境与美学鉴赏 (婉曲深致):

    • 意境: 诗营造了一种表面春意融融、宫廷祥和,实则暗流涌动、充满哀怨的意境。桃花的明媚、月华的清辉、歌舞的升平、锦袍的华美,都笼罩在一层深深的寂寞和失落阴影之下。
    • 含蓄蕴藉之美: 全诗不着一字怨言,却将宫妃深深的哀怨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借他人之事(新宠承恩)抒己之怀(失宠之怨)的手法,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含蓄蕴藉”的审美特质。
    • 留白之美: 诗人只展现了失宠宫妃“眼中所见”的场景,对于她的具体形象、神态、言语一概省略,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更能引发共鸣。

总结: 王昌龄的《春宫曲》是一首技巧高超、情感深沉的宫怨诗杰作。它通过春日宫廷景象的描绘和新宠承恩细节的刻画,巧妙地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极其含蓄委婉的方式,深刻地揭示了失宠宫妃内心的哀怨与悲凉,展现了宫廷生活的残酷一面。诗中“只写他人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可会”的艺术效果,体现了诗人高超的七绝造诣和深刻的人性洞察力。

推荐比较阅读:

  • 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 同样写宫怨,更直接描绘失宠者的日常劳作(奉帚)和秋日凄凉(秋团扇),与《春宫曲》的春日繁华反衬形成鲜明对比,可见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手法。
  • 白居易《后宫词》(泪湿罗巾梦不成): 语言更直白,情感表达更外露,与王昌龄的含蓄风格形成对照,可以体会不同诗人处理宫怨主题的差异。
  • 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 同样是含蓄的宫怨诗,借环境(玉阶白露、水晶帘月)和动作(久久望月、垂下帘子)表达哀怨,意境空灵寂寥,可与《春宫曲》的“以景衬情”、“以动衬静”手法比较。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开口见心
开口见心
kāi kǒu jiàn xīn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鸣凤朝阳
鸣凤朝阳
míng fèng zhāo yáng

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划地为牢
划地为牢
huá dì wéi láo

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用以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放纵不拘
放纵不拘
fàng zòng bù jū

指恣意行事,不受约束。同“放纵不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