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怨

《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鉴赏

这首《春怨》是唐代诗人刘方平的代表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深宫女子的孤寂哀愁。以下从五个角度为您解析:

一、主题分析(深宫孤寂)
全诗紧扣“怨”字,通过“黄昏”“泪痕”“空庭”“梨花满地”等意象,层层递进展现女子被遗忘的绝望。看似写春暮之景,实为抒人生迟暮之悲。

二、语言与修辞精妙

  1. 意象叠加
    • “纱窗日落”→“金屋无人”→“空庭春晚”→“梨花满地”,四组画面由近及远,如同镜头推移,堆砌出囚笼般的封闭感。
    • “梨花满地”暗喻青春凋零,与“不开门”形成强烈对比,凸显自我封闭的决绝(典出《长恨歌》“梨花一枝春带雨”)。
  2. 矛盾修辞
    • “金屋”本指汉武帝宠妃阿娇的居所,此处却“无人见泪痕”,用富贵衬凄凉,暗示恩宠不再。

三、历史与作者背景
刘方平身处盛唐转中唐时期,虽史载甚少,但诗中“金屋”典故折射出对宫廷女子命运的洞察。结合唐代后宫制度,数万宫女终老深宫实为常态,此诗可视为时代悲剧的缩影。

四、意境与美学

  1. 色彩象征
    黄昏的昏黄(衰败)→泪痕的无色(空洞)→梨花的惨白(死亡暗示),冷色调贯穿全诗。
  2. 以动衬静
    “渐黄昏”的时光流动、“梨花满地”的花瓣飘落,反衬死寂环境中凝固的悲伤,意境近于王维“人闲桂花落”而更显凄厉。

五、延伸对比建议

  • 同类题材:对比白居易《后宫词》“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刘诗含蓄留白,白诗直抒胸臆。
  • 梨花意象:对照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本诗反用为衰飒之景,可见唐诗意象的丰富性。

鉴赏要点:末句“不开门”是全诗灵魂——既因无人可待,更是对世界的彻底拒绝。满地梨花如送葬的纸钱,春天在此成为生命的反讽,比直接写“愁”“恨”更具冲击力。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横眉吐气
横眉吐气
héng méi tǔ qì

犹言扬眉吐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

鱼溃鸟散
鱼溃鸟散
yú kuì niǎo sàn

比喻军队溃败。

沾沾自满
沾沾自满
zhān zhān zì mǎn

犹言沾沾自喜。

咏桑寓柳
咏桑寓柳
yǒng sāng yù liǔ

咏的是“桑”,而实际说的是“柳”。比喻借题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