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唐•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鉴赏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七律代表作,以下从五个维度为您解析:


一、主题分析(历史兴亡+政治忧思)

  • 怀古伤今:通过金陵(南京)凤凰台的沧桑变迁("凤去台空江自流"),暗喻六朝繁华湮灭。
  • 政治隐喻:尾联"浮云蔽日"暗指奸臣当道,"长安不见"流露诗人被排挤出京的愤懑(作于李白遭谗离长安后)。

二、语言与修辞精析

  1. 意象对比
    • 神话意象:"凤凰游"(昔日祥瑞)→"凤去台空"(今日荒凉)
    • 历史意象:"吴宫花草""晋代衣冠"(往昔繁华)→"埋幽径""成古丘"(今日废墟)
      效果:凸显历史无情
  2. 空间构图
    • "三山半落青天外":远山朦胧(横向延展)
    • "二水中分白鹭洲":江河分流(纵向切割)
      效果:构建宏大立体空间感
  3. 双关象征
    "浮云蔽日":既写实景,更喻朝中小人蒙蔽皇帝。

三、历史背景与作者境遇

  • 金陵地位:东吴、东晋等六朝古都,承载兴亡教训。
  • 李白遭遇:742年应召入长安供奉翰林,744年遭谗被"赐金放还",此诗借古都兴衰抒政治失意。

四、意境与美学

  • 时空交响:神话(凤凰)→历史(吴晋)→现实(山水)→政治(长安)四重时空交织。
  • 沉郁雄浑:废墟沧桑感(前两联)与壮阔山水(颈联)形成张力,结尾愁绪升华家国之思。

五、经典对比

  1. 与崔颢《黄鹤楼》对照
    维度 崔颢《黄鹤楼》 李白《凤凰台》
    结构 前散后律 严格七律
    情感 乡愁为主 家国政治之痛
    意象 仙人黄鹤 王朝兴衰
  2. 推荐延伸
    •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同写金陵兴亡
    •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政治反思进阶

鉴赏建议:诵读时注意第三句"埋"字的沉重感与第六句"分"字的动态感,体会李白将地理空间转化为历史悲怆的笔力。尾联可结合其《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对比阅读,理解其政治失意的一贯抒写模式。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一得之愚
一得之愚
yī dé zhī yú

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一刀切
一刀切
yī dāo qiē

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

蹈刃不旋
蹈刃不旋
dǎo rèn bù xuán

蹈:踩;刃:刀刃;旋:回旋。面临危险而不返回。

开疆拓宇
开疆拓宇
kāi jiāng tuò yǔ

开拓疆域,扩展领土。同“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