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廻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鉴赏

这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柳宗元贬谪柳州时思念四位同遭贬谪友人的名作,情感沉郁,意象苍茫。让我们逐层赏析:


1. 主题分析

此诗属贬谪怀人主题。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四人同贬岭南(诗中“漳汀封连”即四州)。诗中既写柳州荒凉之景,更抒发了对同僚的深切思念与共同的孤寂悲愤。


2. 语言与修辞

  • 首联“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开篇以“大荒”“海天”渲染空间的无边荒凉,“接”字将城楼与荒野相连,愁思如海天弥漫。“茫茫”叠词强化苍茫无依之感。

  • 颔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惊风”“密雨”暗喻政治风暴。“乱飐”(狂风吹动)、“斜侵”(暴雨侵袭)生动刻画摧残之势。芙蓉(荷花)、薜荔(香草)在《楚辞》中象征君子高洁,此联以香草遭风雨摧折,隐喻忠臣受迫害的险恶处境。

  • 颈联“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廻肠”
    “重遮”写山岭树木层层阻隔视线,暗指与友人音信断绝;“九廻肠”将蜿蜒柳江喻为愁肠百结,化虚为实,愁绪具象化,堪称神来之笔。

  • 尾联“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共来”点明五人同贬岭南的遭遇,“犹自”转折突显讽刺:同处蛮荒(“文身地”指南方纹身土著),却仍音信不通。对比手法强化了孤绝之悲。


3.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创作背景:805年“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十年后五人再贬更偏远的刺史。此诗即柳宗元初到柳州(815年)登楼远眺所作。
  • 心境解读:诗人身陷南荒,抱负成空,复闻挚友刘禹锡因诗再贬连州。诗中“愁思”不仅因个人遭遇,更饱含对同道命运的忧愤与无力。

4. 意境与美学鉴赏

  • 苍凉浑茫之境:全诗以高楼、大荒、海天、惊风、密雨、岭树、曲江等意象,构建出压抑而壮阔的南荒图景。自然之景与愁思交融,意境沉郁苍劲。
  • 双重象征之美:芙蓉薜荔喻高洁受挫,江流九曲喻愁肠百结,岭南瘴疠喻政治险恶。物象与心象叠合,赋予景物深刻隐喻性。

5. 延伸对比鉴赏

  • 与杜甫《登高》对比: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悲壮慷慨,柳诗“惊风乱飐”则更显孤愤压抑,同是登高抒怀,风格迥异。
  • 推荐延伸阅读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同贬谪主题)
    • 柳宗元《江雪》(孤绝心境之对照)
    •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贬谪诗另一典范)

6. 核心情感与启示

此诗不仅抒写个人愁绪,更揭示了中唐党争中文人的集体悲剧。尾联“共来…犹自…”的无奈诘问,道尽知识分子在时代漩涡中的相望不相闻的深刻孤独,至今读来仍震撼人心。

教学提示:解读时可引导学生关注“惊风密雨”“九曲回肠”等意象的双重性,体会古诗“托物寄情”的含蓄艺术。结合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山水描写,对比其诗文中的不同心境表达。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有来无回
有来无回
yǒu lái wú huí

只要来了,就回不去。指彻底被消灭。

睚眦必报
睚眦必报
yá zì bì bào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枯耘伤岁
枯耘伤岁
kū yún shāng suì

耘:除草;岁:年谷成熟。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委罪于人
委罪于人
wěi zuì yú rén

委:推委。把罪责推卸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