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作者:唐•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鉴赏

我们来逐层赏析杜甫的《登岳阳楼》:

一、主题分析(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 这首诗超越了单纯写景或抒情,将个人漂泊的凄苦(老病孤舟、亲朋断绝)与国家动荡的忧患(北方战事不息)融为一体,在壮阔山河的背景下,迸发出深沉的家国情怀与身世之悲,是杜甫晚年沉郁顿挫风格的巅峰之作。

二、语言与修辞赏析(凝练沉雄,对比强烈)

  1. 开篇对比(昔闻 vs 今上):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看似平静叙述,实则蕴含巨大张力。“昔闻”是多年向往,“今上”是夙愿终偿,本该欣喜。但结合杜甫晚景和下文,这来之不易的“登临”反而更衬托出心境的苍凉。
  2. 壮阔雄浑的夸张与对仗: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是千古名句。
    • “坼”(chè): 分裂、裂开。洞庭湖仿佛把吴楚之地劈开,极言其浩瀚分隔空间。
    • “浮”: 漂浮。整个天地(日月星辰)仿佛日夜漂浮在湖水上,极言其汪洋动荡、涵容宇宙。
    • 这两句运用夸张手法,以磅礴气势写出洞庭湖的雄浑壮阔,成为描写洞庭的绝唱。同时,“吴楚”对“乾坤”,“东南”对“日夜”,“坼”对“浮”,对仗极其工整,更显力量。
  3. 孤寂凄凉的直陈与对比: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语言直白朴素,情感却锥心刺骨。
    • “无一字” vs “有孤舟”: 强烈的对比。亲朋音信全无,陪伴自己的只有一条破船和一身病痛。“有”字在此处非拥有,而是“仅有”,更显孤独无助。
  4. 沉重的收束与情感的爆发: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戎马关山北”: 点明当时北方战事未休(吐蕃入侵),国家危难。
    • “凭轩涕泗流”: 倚靠着栏杆,老泪纵横。这泪水,既是为自己漂泊无依、疾病缠身的老境而流,更是为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国家和人民而流。个人之悲与国家之忧在此刻交汇喷涌。

三、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的结合

  • 写作时间: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冬,杜甫时年57岁,距他去世仅两年。
  • 作者处境: 杜甫晚年漂泊西南,生活极其困苦,疾病缠身(肺病、风痹、耳聋)。他此时乘船沿江而下,欲归故乡而不得,辗转流离至岳阳。
  • 时代背景: 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吐蕃入侵不断,北方战事频仍,国家动荡不安,民生凋敝。杜甫一生心系家国,即使漂泊至此,忧国忧民之心丝毫未减。

四、意境与美学鉴赏(壮阔与悲凉的交响)

  • 意境营造: 诗歌前半部分(登楼所见)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吞吐日月的宏大景象,意境极其开阔。后半部分(登楼所感)则陡然转入身世飘零、家国多难的深重悲凉,意境转为沉郁苍凉。
  • 美学效果: 壮阔之景愈显个人之渺小与孤独(老病孤舟),家国之忧愈显沉重;而个人之悲与家国之痛又在辽阔的空间(乾坤日夜浮)和动荡的时间(戎马关山北)背景下得到放大与升华。这种巨大反差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张力,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和崇高感。

五、重点提取与核心理解

  • 核心情感: 漂泊孤寂的个人身世之悲 + 心系天下的家国忧患之痛。(泪水的双重含义)
  • 核心意象:
    • 壮景:坼吴楚、浮乾坤(洞庭湖的浩瀚)
    • 悲身:无一字、老病、孤舟(个人的凄惨)
    • 忧国:戎马关山北(时局的动荡)
  • 名句及含义: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以夸张手法极写洞庭湖分割大地、涵容宇宙的雄伟气势。
  • 诗眼: “凭轩涕泗流”—— 个人与家国双重悲痛的总爆发点。

总结: 杜甫的《登岳阳楼》以登楼远眺起笔,以雄浑笔墨描绘洞庭壮观(颔联),随即笔锋陡转,直抒老病孤舟、亲朋断绝的凄苦(颈联),最终将视线投向北方战火,把个人命运与家国存亡紧紧相连,迸发出感人至深的涕泪(尾联)。全诗意境由壮阔跌入深悲,气象宏伟而情感沉郁,语言凝练而对比强烈,深刻体现了杜甫晚年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是感时伤怀、心系天下的不朽杰作。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东床坦腹
东床坦腹
dōng chuáng tǎn fù

指女婿。

特立独行
特立独行
tè lì dú xíng

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迁思回虑
迁思回虑
qiān sī huí lǜ

形容反复思考。

罗掘俱穷
罗掘俱穷
luó jué jù qióng

罗雀掘鼠,而雀鼠已近;比喻无法筹到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