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歌整体感知:
这首诗表面上描绘了古原上野草的生命力,实则是借草喻情,表达对友人离别的深情和不舍。题目中的“赋得”表明这是一首应试习作(相传为白居易16岁所作),但诗作意境远超一般应试诗的范畴。
逐句鉴赏与分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字面/画面: 古原上的野草长得多么茂盛啊!(“离离”形容草木茂密的样子)它们一年经历一次枯萎和繁盛。
- 语言与修辞: “枯荣”二字简洁有力,高度概括了草木生命循环的自然规律。起句点题,以草的普遍形象奠定全诗基调。
- 主题与哲理: 开篇即点出自然界永恒的主题——生命的循环往复(荣枯交替)。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字面/画面: 熊熊野火也无法将它们烧绝,只要春风一吹,它们又会重新焕发生机,破土而出。
- 语言与修辞: 这是全诗最震撼人心的名句!运用对比手法(野火的毁灭力 vs 春风的再生力)和夸张(“烧不尽”)。对仗工整,节奏铿锵有力。
- 意境与哲理: 以极其生动的画面,赞颂了野草顽强不屈、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超越了单纯的写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毁灭性的打击无法消灭坚韧的生命力,只要条件具备(春风),它必将重新崛起。此句常被用来象征不屈不挠的精神。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字面/画面: 野花的芳香蔓延侵袭着古老的道路(“侵”字写出香气弥漫、无所不至),阳光下碧绿的草色一直连接到荒芜的城池。
- 语言与修辞: “远芳”、“晴翠”用色彩(翠绿)和嗅觉(芳香)描绘出春草的蓬勃与美好。“侵”、“接”两个动词非常精妙、富有动感:“侵”写出香气的弥漫和草的扩张感,“接”写出视野的辽阔和草地的连绵不断。工整的对仗描绘出一幅广阔、明媚又带点历史沧桑感(古道、荒城)的古原春草图。
- 意境: 进一步拓展空间感,描绘了野草覆盖下的古原辽阔壮美的景象,春意盎然,充满生机。古道、荒城增添了时空的纵深感和历史的苍茫感。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字面/画面: 又到了送别朋友的时刻,这茂盛的春草仿佛也饱含着浓浓的离别之情。(“王孙”原指贵族子弟,这里泛指远行的友人。“萋萋”形容草茂盛的样子,呼应开头的“离离”)。
- 语言与修辞: 点明主旨——送别。运用拟人/移情手法(“满别情”),将人的离别之情投射到茂盛的春草上,仿佛萋萋芳草也承载着、诉说着离愁别绪。
- 情感与意境: 结尾巧妙地将咏物(草)与抒情(别情)完美结合。茂盛的春草既是眼前实景,又成为离愁别绪的象征。古原的辽阔、野草的茂盛与缠绵的离别之情相互映衬,使得离情更显悠长、深挚。
总结赏析:
- 主题鲜明,构思精巧: 全诗紧扣“古原草”展开,前六句浓墨重彩描绘草的坚韧生命力和蓬勃景象,为尾联的送别蓄势。咏物是为抒情服务,“草”与“别情”巧妙融合。
- 语言凝练,意象生动: 用词精确传神(离离、枯荣、侵、接、萋萋),动词尤其出色。塑造了“不屈的野草”和“辽阔的古原”两个核心意象。
- 哲理性与情感性并重: “野火烧不尽”两句揭示了生命力的顽强,具有普遍哲理意义。后两句则转向具体的人间情感——友情与离愁,情感真挚动人。
- 经典名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磅礴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超越了送别的具体情境,成为激励人心的力量象征。
- 情感基调: 虽有离别的不舍(“又送”、“别情”),但整首诗因为草的坚韧和春的生机,并不显得过分哀伤,反而透出一种豁达和希望。
推荐比较阅读:
-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同样以“春草绿”寄托别后思念和盼归之情,可比较两者表达别情手法的异同(白诗壮阔蓬勃,王诗含蓄深远)。
- 其他描写生命力或离别的唐诗: 如孟浩然《春晓》(春之生机)、李白《送友人》(离别场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豁达的离别)等。
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咏物言志、借景抒情,将自然界的生命伟力与人间的真挚友情完美融合,语言朴素而意境深远,是白居易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也是唐诗中咏物送别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