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 一

《感遇十二首 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鉴赏

我们来一起品读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这首诗语言质朴却蕴含深意,是托物言志的典范之作。


全诗解读:

  1. 前四句描绘景物:

    •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春天的兰草枝叶繁茂、生机勃勃(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的样子);秋天的桂花花朵明净、洁白芬芳(皎洁:明亮洁白)。诗人选择了(象征高洁)和(象征清雅)两种最具君子品格的花卉。
    •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它们欣欣向荣,充满蓬勃的生命力(生意:生机),正是因为它们自身的美好特质(自尔:自然而然),才造就了(春天和秋天)这两个美好的时节(佳节)。这里强调兰桂的美好是内在的、自然的,不依赖于外界的季节或环境才显得美好。
  2. 后四句转向抒情议论:

    •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谁料想,那些栖居山林的高洁隐士(林栖者),因闻到兰桂的芬芳(闻风),而生出爱慕之心(坐相悦:因而相互欣赏喜爱)。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核心句) 然而,兰桂这些草木自有其芬芳高洁的天性(本心),它们哪里是为了求得美人的采折(美人:此处指赏识者、君王)呢?

重点鉴赏:

  1. 主题分析:托物言志,表达高洁情操与独立人格。

    • 表面咏兰桂,实际喻诗人自身及君子品格。
    • 核心思想:真正的美德与才华是内在的、自然的(“草木有本心”),如同兰桂的芬芳是其天性,不是为了取悦他人或求得功名利禄而存在(“何求美人折?”)。这体现了诗人坚守本心、不媚俗、不依附的高尚情操和人格独立的精神。
  2. 语言与修辞:

    • 象征手法: 用“兰”、“桂”象征高洁的君子品质。
    • 对比: 兰桂自身的“生意”、“本心”与“美人折”的期望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其内在价值。
    • 拟人: “欣欣”、“生意”、“本心”等词赋予草木以人的情感和特质。
    • 设问与反问: “谁知…”引出转折,“何求…”以强烈的反问点明主旨,语气坚定有力。
    • 语言风格: 语言朴素典雅,不事雕琢,却字字有力,意境深远。
  3.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张九龄是唐朝开元贤相,以正直敢谏闻名。
    • 此诗写于他晚年遭奸相李林甫排挤、被贬荆州长史之后。
    • 诗中“何求美人折”的感慨,正是他对政治失意、不被君主(美人)信任重用的回应,表明自己坚守正道并非为了博取君王青睐,而是出于本心。体现了他在困境中不改其志、保持气节的品格。
  4. 意境与美学鉴赏:

    • 全诗营造了一种清雅高洁、卓然独立的意境
    • 通过对兰桂生命力(春之葳蕤、秋之皎洁)与芬芳(闻风相悦)的描绘,赞美了生命内在的美好与力量。
    • 最终升华到一种超然物外、不慕荣利的精神境界,具有深刻的哲理美和人格美。
  5. 重点提取与理解:

    • 核心意象: 兰、桂 —— 象征高洁、清雅、内在芬芳。
    • 核心思想: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强调内在品格的价值高于外在的认可与功利目的,表达了独立不倚的人格追求。
    • 诗人情感: 对自身高洁品行的自信与坚守,对遭贬谪的不平与释然(我本如此,不为求官)。

总结:

张九龄的这首《感遇》,以兰桂为喻,通过对其自然芬芳和内在生命的赞美,深刻阐述了“美德源于本心,无需外求”的道理。它不仅是诗人对自己遭际的回应,更是对独立人格和高尚情操的颂扬。诗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两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激励着后人坚守本真,不为外物所役。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哲理深刻,充分展现了唐诗托物言志的艺术魅力。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开口见心
开口见心
kāi kǒu jiàn xīn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鸣凤朝阳
鸣凤朝阳
míng fèng zhāo yáng

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划地为牢
划地为牢
huá dì wéi láo

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用以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放纵不拘
放纵不拘
fàng zòng bù jū

指恣意行事,不受约束。同“放纵不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