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我们来一起品读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这首诗语言质朴却蕴含深意,是托物言志的典范之作。
全诗解读:
前四句描绘景物: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春天的兰草枝叶繁茂、生机勃勃(葳蕤:wēi ruí,草木茂盛的样子);秋天的桂花花朵明净、洁白芬芳(皎洁:明亮洁白)。诗人选择了兰(象征高洁)和桂(象征清雅)两种最具君子品格的花卉。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它们欣欣向荣,充满蓬勃的生命力(生意:生机),正是因为它们自身的美好特质(自尔:自然而然),才造就了(春天和秋天)这两个美好的时节(佳节)。这里强调兰桂的美好是内在的、自然的,不依赖于外界的季节或环境才显得美好。后四句转向抒情议论: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谁料想,那些栖居山林的高洁隐士(林栖者),因闻到兰桂的芬芳(闻风),而生出爱慕之心(坐相悦:因而相互欣赏喜爱)。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核心句) 然而,兰桂这些草木自有其芬芳高洁的天性(本心),它们哪里是为了求得美人的采折(美人:此处指赏识者、君王)呢?重点鉴赏:
主题分析:托物言志,表达高洁情操与独立人格。
语言与修辞: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意境与美学鉴赏:
重点提取与理解:
总结:
张九龄的这首《感遇》,以兰桂为喻,通过对其自然芬芳和内在生命的赞美,深刻阐述了“美德源于本心,无需外求”的道理。它不仅是诗人对自己遭际的回应,更是对独立人格和高尚情操的颂扬。诗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两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激励着后人坚守本真,不为外物所役。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哲理深刻,充分展现了唐诗托物言志的艺术魅力。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用以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指恣意行事,不受约束。同“放纵不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