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 二

《感遇十二首 二》

幽林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鉴赏

这首诗是张九龄罢相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二首,抒发了诗人独处幽林时的孤寂心境和对高洁情操的坚守。全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意境清冷。以下逐句进行鉴赏分析:


1. 幽林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 意象:“幽林”营造出深邃寂静的环境,“独卧”凸显无人相伴的孤独。
  • 炼字:“洗”字精妙——将心中郁结的愁思(滞虑)被孤高清冷之境涤净,暗示诗人主动选择以孤寂净化心灵。
  • 心境:贬谪后的诗人远离朝堂喧嚣,在独处中追求精神超脱。

2.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 象征:“高鸟”喻指品性高洁者(或理想的知音),诗人托付其传递心志。
  • 矛盾情感:既渴望将“远情”(坚守的信念)传达于世,又知现实难遇共鸣,只能寄托于虚写对象。
  • 修辞:拟人手法赋予飞鸟灵性,强化孤高不群的意象。

3.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 直抒胸臆:朝夕怀抱的“空意”(高洁理想)无人理解,“至精”(纯粹的精神)不被感知。
  • 社会批判:暗指世俗浑浊,世人难懂君子如精金美玉般的诚挚品格。
  • 情感递进:从孤寂转向对知音难觅的悲愤。

4.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 哲理升华:“飞沈”(喻仕途升降、人生起伏)本有天然界限,暗含对官场倾轧的清醒认知。
  • 终极诘问:既知命运隔阂不可逾越,满腔忠诚何处安放?结尾反问强化无奈与悲凉。
  • 意境:以天理隔绝收束全诗,孤高者与俗世的鸿沟成为永恒困境。

主题与风格

  • 核心主题孤高守志的士大夫精神。在政治失意后,诗人以孤清自持对抗浑浊现实,坚守“至精”之诚。
  • 美学意境:通过幽林、高鸟等意象构建清冷空寂之境,外景与内情高度统一。
  • 历史背景:张九龄作为开元贤相遭贬,此诗是其气节宣言,与组诗中“草木有本心”一脉相承。

延伸对比

  • 可对比组诗其四“江南有丹橘”,同以物喻志(丹橘耐寒喻坚贞);
  • 亦类屈原《离骚》“鸷鸟之不群”,皆以孤鸟意象象征不与世俗合流。

张九龄这首诗的伟大,在于将个人失意升华为对士人精神的永恒追问——当世界辜负赤诚,人能否在孤独中守住内心的纯粹?千年后读来,那份“何所慰吾诚”的慨叹,依然叩击人心。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有来无回
有来无回
yǒu lái wú huí

只要来了,就回不去。指彻底被消灭。

睚眦必报
睚眦必报
yá zì bì bào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枯耘伤岁
枯耘伤岁
kū yún shāng suì

耘:除草;岁:年谷成熟。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委罪于人
委罪于人
wěi zuì yú rén

委:推委。把罪责推卸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