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 七

《感遇十二首 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鉴赏

这首诗是张九龄借咏江南丹橘,抒发自己高洁坚贞的品格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以下是逐联鉴赏:


1-2句: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 意象选择:以江南丹橘起兴,突出其"经冬不凋"的特性("犹绿林"),暗喻诗人如橘树般不畏严寒的坚韧品质。
  • 铺垫主题:橘树在严寒中依然苍翠,为下文"岁寒心"埋下伏笔。

3-4句: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 设问自答:用"岂伊"(难道是)反问,否定橘耐寒因"地气暖",强调其内在的"岁寒心"(耐寒本性)。
  • 托物言志:"岁寒心"一语双关,既指橘的耐寒特质,更象征诗人如松柏般坚守节操的品格(典出《论语》"岁寒,知松柏之后凋")。

5-6句: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 转折抒情:丹橘本可进献宾客(喻才华可为国效力),却因"阻重深"(山高水深阻碍)被埋没——暗指诗人遭政敌排挤、贬谪荆州的坎坷遭遇。
  • 社会隐喻:"重深"既指地理阻隔,更喻朝廷小人当道的黑暗现实。

7-8句: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 无奈慨叹:诗人将际遇归于命运无常("运命唯所遇"),如同天道循环难以捉摸("不可寻"),流露对怀才不遇的悲凉与困惑。

9-10句: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 犀利反诘:世人只知夸耀桃李(喻得宠权贵),却无视丹橘同样能遮阴("此木岂无阴")。
  • 批判现实:讽刺当权者趋炎附势,埋没如橘树般正直贤才,结尾反问铿锵有力,尽显孤高傲骨。

核心主题

此诗通过丹橘的意象,完成三重寄托:

  1. 高洁自持——"岁寒心"彰显坚贞品格;
  2. 不平之鸣——"阻重深"揭露人才受压制的黑暗;
  3. 孤愤抗争——"岂无阴"以反诘痛斥社会不公。

张九龄生平注解
此诗作于开元末年,张九龄遭李林甫排挤贬谪荆州。诗中丹橘的"命运"与其政治生涯高度契合:他作为开元贤相,主张选贤任能("荐嘉客"),却因奸佞当道被贬("阻重深"),最终借橘明志,坚守初心。

拓展对比

  • 屈原《橘颂》:张诗明显继承屈原以橘喻志的传统,但更侧重对现实的批判。
  • 李白《鞠歌行》:"奈何今之人,双目送飞鸿",可对比两人对人才遭弃的不同抒愤方式。

此诗语言质朴却内蕴锋芒,托物言志浑然天成,是初盛唐咏物诗中的哲理佳作。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有来无回
有来无回
yǒu lái wú huí

只要来了,就回不去。指彻底被消灭。

睚眦必报
睚眦必报
yá zì bì bào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枯耘伤岁
枯耘伤岁
kū yún shāng suì

耘:除草;岁:年谷成熟。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委罪于人
委罪于人
wěi zuì yú rén

委:推委。把罪责推卸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