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一起鉴赏顾况的这首《宫词五首·其二》。这首诗描绘了深宫夜晚的景象,通过鲜明的对比,巧妙地传达了宫女的孤寂和幽怨。
全诗: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精帘卷近银河。
鉴赏分析:
主题分析 (对比中的宫怨):
- 这首诗的主题属于宫怨诗,核心在写宫廷女子的孤独寂寞。
- 诗人没有直接写“怨”,而是采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
- 前两句(热闹):描写远处君王居住的“玉楼”高耸入云(“天半”),里面正奏响华丽的音乐(“起笙歌”),风中还送来得宠嫔妃们的欢声笑语(“风送宫嫔笑语和”)。这描绘了一派热闹、繁华、享乐的景象。
- 后两句(冷清):镜头转向一个失宠或不得志的宫女处所。月光下宫殿的影子显得格外清晰(“月殿影开”),四周寂静得只能听到计时的夜漏滴水声(“闻夜漏”)。她卷起如水晶般晶莹剔透的帘子(“水精帘卷”),仿佛离天上的银河更近了些(“近银河”)。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漫长难熬的氛围。
- 这种繁华与冷寂、欢乐与孤独的尖锐对比,无需多言,就将深处冷宫、被遗忘宫女的凄凉心境和幽怨之情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语言与修辞:
- 用词精妙:
- “天半”:极言玉楼之高,象征君王的尊贵和难以触及,暗示宫女与君王的距离感。
- “风送”、“笑语和”:风仿佛成了传递欢乐的媒介,“和”字更显出欢笑的融洽与热闹,反衬听者的孤单。
- “闻夜漏”:一个“闻”字,突出了环境的极度寂静,只能听到滴漏之声,强调时间的漫长与难熬。
- “近银河”:既是写卷帘所见夜空清澈的景象,更是一种象征。银河虽近在眼前,却遥不可及,如同君王的恩宠一样渺茫。它也暗示了宫女深夜不眠、仰望星空的孤寂形象。
- 意象营造:
- 选取了“玉楼”、“笙歌”、“笑语”(热闹意象)与“月殿影”、“夜漏”、“水精帘”、“银河”(冷清、孤高意象)两组截然不同的意象群,形成强烈反差。
- “水精帘”和“银河”都具有清澈、冰冷、高远的特质,进一步渲染了孤寂清冷的氛围。
- 对比手法:这是本诗最核心的修辞手法(如前所述),通过空间(高处的玉楼/低处的冷宫?)、声音(喧闹/寂静)、氛围(欢乐/凄清)的多重对比,无声胜有声地表达了主旨。
意境与美学鉴赏:
- 诗歌成功营造了两种意境:前两句是富丽堂皇、声色喧嚣的意境;后两句则是空寂清冷、幽怨凄美的意境。两者并置,冲击力巨大。
- 其美学价值在于“以乐景写哀情”。不直接诉说哀怨,而是通过描绘他人(得宠者)的欢乐,反衬自身的孤寂,使哀情更显深沉、含蓄、令人回味无穷。
- “水精帘卷近银河”一句尤其具有画面美和意境美,将宫女的孤独身影融入清冷的夜空之中,意境深远悠长。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辅助理解):
- 顾况生活在中唐时期,曾任著作佐郎等官,后因得罪权贵被贬。他对社会现实和官场沉浮有一定认识。
- 宫怨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反映了封建宫廷制度下大量女性被禁锢、青春虚度、命运无法自主的悲剧。顾况此诗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深刻反映。作者自身的经历可能也使他更能体会宫廷边缘人物的心境。
总结:
顾况的《宫词五首·其二》是一首含蓄隽永的宫怨诗杰作。它通过“玉楼笙歌笑语”与“冷宫夜漏银河”的强烈视听对比,不动声色地揭示了深宫女子的孤寂哀怨。诗中精巧的用词(如“天半”、“风送”、“闻夜漏”、“近银河”)和鲜明的意象对比,成功地营造出繁华背后的凄凉意境,体现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无声的对比中深切感受到宫廷生活的另一面——深深的寂寞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