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

《古意》

作者:唐• 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羗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鉴赏

我们来一起赏析李颀的这首《古意》。这首诗充满了雄浑的边塞气息和深沉的人情味,是盛唐边塞诗的佳作。

1. 主题分析:豪情壮志与思乡之痛的交织 这首诗的主题非常鲜明,属于边塞军旅题材,但它不仅展现了战士的勇武豪情(“男儿事长征”、“赌胜马蹄下”、“杀人莫敢前”),更深刻地触及了残酷战争背后的思乡怀人之苦(“未得报恩不能归”、“使我三军泪如雨”)。它将壮士的忠勇报国之心与无法归家的深沉哀伤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战争中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2. 语言与修辞

  • 形象塑造:
    • 外貌特写: “须如猬毛磔” 是神来之笔!用比喻把边疆勇士浓密、坚硬、怒张的胡须比作刺猬的硬刺(“猬毛磔”),极其生动地刻画出一个粗犷、勇猛、久经沙场的硬汉形象,充满了力量感和野性美。
    • 行为描写: “赌胜马蹄下” 展现了战士们在战场上争强好胜、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杀人莫敢前” 直接有力地表现了其勇猛无敌的震慑力。
  • 环境烘托: “黄云陇底白雪飞” 描绘了边塞苍茫荒凉的景象。“黄云”(风沙弥漫的天空)、“陇底”(山岭脚下)、“白雪飞”,寥寥几笔,运用意象叠加,营造出雄浑、肃杀、苦寒的边塞意境,烘托了戍边生活的艰苦和战士内心的沉重。
  • 情感转折:
    • “未得报恩不能归” 直接点明了战士们羁留边关的原因——尽忠报国的责任感压过了思乡之情,体现了“忠”与“孝”(或“家”)的矛盾。
    • 关键转折点: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羗笛出塞声”。一个来自东北边疆(辽东)的年轻女子(“小妇”),本是擅长轻快娱乐(“惯弹琵琶解歌舞”),此刻却吹奏起悲凉的羌笛“出塞曲”。
  • 情感爆发: “使我三军泪如雨” —— 这句运用了极度夸张(“泪如雨”)的手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那本应是娱乐的少女和最熟悉的乐器(琵琶),却因环境所迫吹奏起象征离别、征戍、哀伤的“出塞声”(羌笛常用作军乐,音色本就悲凉)。这熟悉的乡音与悲凉的曲调交织在一起,瞬间击垮了所有铁血男儿的心防,将压抑已久的思乡之痛彻底引爆,全军泪下如雨。这种通过音乐(声音) 引发情感共鸣的艺术手法非常高明。

3.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李颀生活在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对外战争频繁。许多文人向往边塞立功,边塞诗盛行。李颀本人虽不以武功见长,但他与边将交往密切(如著名的《古从军行》),对边塞生活和将士情感有深刻理解。这首诗反映了盛唐时代背景下,普通士兵或下级军官的真实心境:既有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也饱受征战之苦和思乡之情的折磨。

4. 意境与美学鉴赏 这首诗营造了雄浑悲壮的意境。

  • 前半部豪迈刚健: 通过描写勇士的形象、行为和边塞环境,展现出一种苍劲、粗犷、充满力量感的阳刚之美。
  • 后半部深沉感人: 音乐成为情感的催化剂。辽东小妇和羌笛出塞声的引入,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压抑)的湖水,瞬间激起了滔天巨浪(三军泪如雨)。将个体(小妇)的悲凉融入到群体(三军)的哀伤中,产生了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思乡之苦的普遍性、铁汉柔情的巨大反差,都在这一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美。

5. 重点提取与理解

  • 勇士形象: 从小戍边(幽燕客)、勇猛豪赌(赌胜马蹄下)、视死如归(轻七尺)、威震敌胆(杀人莫敢前)、外貌刚猛(须如猬毛磔)。
  • 边塞环境: 苍茫苦寒(黄云陇底白雪飞)。
  • 羁留原因: 忠君报恩(未得报恩不能归)。
  • 情感转折点: 辽东少女吹奏悲凉羌笛(今为羗笛出塞声)。
  • 情感高潮: 全军崩溃,泪如雨下(使我三军泪如雨)。

总结: 李颀的《古意》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边塞诗。它成功塑造了勇猛刚烈的战士群像,描绘了雄浑苍凉的边塞风光,更通过一个“辽东小妇”吹奏羌笛“出塞声”的巧妙情节,将铁血战士内心最柔软的思乡之情彻底引爆。“三军泪如雨”的画面,以其巨大的情感冲击力,超越了单纯的豪迈,揭示了战争带给个体的普遍伤痛和人性中最深沉的乡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相失交臂
相失交臂
xiāng shī jiāo bì

比喻机会错过。

甘言美语
甘言美语
gān yán měi yǔ

甜美动听的话。

出浅入深
出浅入深
chū qiǎn rù shēn

犹言深入浅出。

张慌失措
张慌失措
zhāng huāng shī cuò

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