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首诗是沈佺期借闺怨抒写志士情怀的名作,以华美辞藻反衬深愁,时空交织中尽显征戍之苦。以下逐联解析其精妙:
闺怨与边塞的双重主题
反衬手法(首联)
“海燕双栖玳瑁梁”
以玳瑁梁上双宿双栖的海燕,反衬少妇形单影只。“郁金堂”“玳瑁梁”的华美陈设,更显内心荒凉。
通感与拟人(颔联)
“九月寒砧催木叶”
捣衣声(砧声)竟能“催”落树叶,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冲击,萧瑟秋声似在逼迫时光流逝。
时空对仗(颈联)
空间 | 事件 | 情感 |
---|---|---|
白狼河北 | 音书断绝(征夫) | 生死未卜的焦虑 |
丹凤城南 | 秋夜漫长(思妇) | 煎熬中的守望 |
地名“白狼河”(辽河流域)与“丹凤城”(长安)的遥远对峙,强化隔绝感。 |
无理之怨(尾联)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明月本是无情物,却怨其故意用清辉照亮织机上的流黄(绢帛),照见她彻夜难眠的愁容——愁极而生迁怒,心理刻画入微。
诗句 | 出处 | 情感共性 |
---|---|---|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 沈佺期《杂诗》 | 同写征夫思妇的时空错位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陈陶《陇西行》 | 更残酷的生死隔绝 |
此诗以闺怨之“小”映射时代之“大”:
比喻机会错过。
甜美动听的话。
犹言深入浅出。
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