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鉴赏

这首诗是沈佺期借闺怨抒写志士情怀的名作,以华美辞藻反衬深愁,时空交织中尽显征戍之苦。以下逐联解析其精妙:


主题分析

闺怨与边塞的双重主题

  • 闺怨:通过“卢家少妇”(化用《河中之水歌》典故)展现贵族女子的孤寂。
  • 边塞:“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暗指初唐东北边疆战事(如高句丽之战),将个人离愁升华为时代伤痛。

语言与修辞亮点

  1. 反衬手法(首联)

    “海燕双栖玳瑁梁”
    以玳瑁梁上双宿双栖的海燕,反衬少妇形单影只。“郁金堂”“玳瑁梁”的华美陈设,更显内心荒凉。

  2. 通感与拟人(颔联)

    “九月寒砧催木叶”
    捣衣声(砧声)竟能“催”落树叶,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冲击,萧瑟秋声似在逼迫时光流逝。

  3. 时空对仗(颈联)

    空间 事件 情感
    白狼河北 音书断绝(征夫) 生死未卜的焦虑
    丹凤城南 秋夜漫长(思妇) 煎熬中的守望
    地名“白狼河”(辽河流域)与“丹凤城”(长安)的遥远对峙,强化隔绝感。
  4. 无理之怨(尾联)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明月本是无情物,却怨其故意用清辉照亮织机上的流黄(绢帛),照见她彻夜难眠的愁容——愁极而生迁怒,心理刻画入微。


历史背景与作者遭遇

  • 沈佺期:作为武则天朝宫廷诗人,此诗实为赠同僚乔知之(补阙官职)。
  • 乔知之本事:其妾碧玉被武承嗣夺走,悲愤作《绿珠篇》感怀,终被杀。诗中“音书断”“含愁独不见”,暗喻文人志士在权贵压迫下的失语困境。

意境与美学

  • 光影对比:华堂金梁→寒砧落叶;明月清辉→昏黄流黄。
  • 声音画面:砧声(外景)与心绪(内景)交织,秋夜捣衣声是唐代闺怨诗的经典意象(如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经典诗句推荐对比

诗句 出处 情感共性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沈佺期《杂诗》 同写征夫思妇的时空错位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更残酷的生死隔绝

鉴赏总结

此诗以闺怨之“小”映射时代之“大”:

  • 表层:贵族少妇十年独守的空闺寂夜;
  • 深层:初唐文人面对权力倾轧的无力感,边疆将士与家庭的永恒断裂。
    尾句明月照流黄的场景,堪称“以乐景写哀”的典范——柔光愈美,愁绪愈刺骨。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相失交臂
相失交臂
xiāng shī jiāo bì

比喻机会错过。

甘言美语
甘言美语
gān yán měi yǔ

甜美动听的话。

出浅入深
出浅入深
chū qiǎn rù shēn

犹言深入浅出。

张慌失措
张慌失措
zhāng huāng shī cuò

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