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劒器行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劒器行》

作者:唐• 杜甫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劒气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莫,况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劒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倾动昏王室。

棃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鉴赏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后,借舞写史、借艺抒怀的经典之作。以下从七个维度进行解析:


主题分析

盛衰之叹与艺道传承

  • 表层写剑舞之妙(“㸌如羿射九日落”四句极写舞姿惊天地),深层写大唐由盛转衰的悲慨(“五十年间似反掌”)。
  • 两条主线交织:公孙剑艺的传承(“女乐余姿映寒日”)与唐王朝的崩塌(“风尘倾动昏王室”),形成强烈反差。

语言与修辞赏析

  1. 动态比喻惊心动魄
    • “㸌如羿射九日落”:剑光如后羿射日般眩目,写凌厉之势。
    • “矫如群帝骖龙翔”:身姿似天神驾龙飞升,喻飘逸之美。
    • 雷霆江海对照:“来如雷霆收震怒”显爆发力,“罢如江海凝清光”转瞬归静,刚柔并济。
  2. 时空压缩的沧桑感
    • “五十年间似反掌”:将半世纪兴衰压入一掌之间,夸张中见沉痛。
    • “金粟堆南木已拱”(玄宗陵墓树木合抱)与**“瞿唐石城草萧瑟”**(白帝城荒草凄迷),陵墓与边城的意象并置,暗喻时代终结。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创作背景:大历二年(767)杜甫流落夔州,观公孙大娘弟子李十二娘舞剑,忆起幼年观公孙氏献艺玄宗盛况。
  • 个人映射:杜甫曾亲历开元盛世,如今见“棃园子弟散如烟”,自身亦“足茧荒山”,舞者余姿与诗人漂泊互为映衬。

意境与美学鉴赏

  • 舞蹈的宇宙境界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以天地震撼、万众失色的夸张,将舞蹈提升至天人感应的层面。
  • 落幕的永恒苍凉
    “乐极哀来月东出”,以冷月升空收束狂欢,乐哀转换如戏剧落幕,余韵中浸透虚无。

重点诗句解析

诗句 内核
风尘倾动昏王室 “风尘”双关舞姿烟尘与安史之乱
女乐余姿映寒日 残存技艺在末世如冬日微光
老夫不知其所往 个人与时代的双重迷失

延伸对比推荐

  1. 白居易《琵琶行》
    同写艺术传承(琵琶女技艺)与身世飘零(“同是天涯沦落人”),可对比“曲终收拨当心画”与“罢如江海凝清光”的收束意境。
  2. 李贺《李凭箜篌引》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与杜甫写舞的玄幻笔法异曲同工,皆以超现实意象强化艺术感染力。

总结

此诗以剑舞为棱镜,折射出三个璀璨切面:

  1. 舞蹈美学——喻体纵横天地(射日、骖龙),动静慑人心魄;
  2. 历史镜像——梨园烟散对照玄宗陵木,盛世遗韵终付寒日;
  3. 生命困境——舞者传艺如薪火,诗人行吟似转蓬,共陷时代洪流。
    最终指向:所有辉煌终将凝为“江海清光”,唯艺术记忆可对抗时间荒芜。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劫富济贫
劫富济贫
jié fù jì pín

劫:强取;济:救济。夺取富人的财产,救济穷人。

雕楹碧槛
雕楹碧槛
diāo yíng bì kǎn

雕镂彩绘的柱子和碧色栏杆。

小德出入
小德出入
xiǎo dé chū rù

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风信年华
风信年华
fēng xìn nián huá

指女子二十四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