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一起欣赏王维这首意境悠远、充满归隐之情的《归嵩山作》。
诗歌背景与主题:
- 作者与背景: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晚年笃信佛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应是他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
- 核心主题: 归隐之情与闲适心境。 全诗描绘了归途中的宁静景色,表达了诗人厌倦尘嚣、向往自然、决心归隐的淡泊情怀。
逐句鉴赏: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 诗句: 清澈的河水映照着两岸长长的草木,我的车马沿着河岸悠闲地前行。
- 赏析: 首句勾勒出清新宁静的背景,“清川”、“长薄”展现开阔自然的画卷。“带”字用得妙,仿佛河水如一条衣带,轻柔地环绕着草木。“闲闲”二字既形容车马从容不迫的速度,更直接点出了诗人内心那份悠然自得、远离俗务的轻松心情。奠定了全诗闲适、恬淡的基调。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 诗句: 潺潺的流水好像懂得我的心意(归隐);傍晚归巢的鸟儿与我相伴同行。
- 赏析: 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有意”)和移情手法。诗人将自己的归隐之志投射到流水和暮禽上:流水仿佛在为他送行,暮禽也如同归家的伴侣。这既写出了黄昏时分鸟归巢的自然现象,更生动地表达了诗人视万物为知己,与自然和谐共鸣的状态,强化了“归”的主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 诗句: 荒凉的古城依傍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秋天的群山。
- 赏析: 此联景物由近及远,色调由清悠转为苍茫开阔。“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几个意象组合,营造出一种苍凉、萧瑟而又壮阔的意境。这既是眼前实景,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淡淡感怀。“满”字用得极好,写出了落日余晖遍染群山的辽阔感。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 诗句: (终于)来到了高峻的嵩山脚下,归来后我将闭门谢客,潜心静修。
- 赏析: “迢递”形容嵩山的高远,点明目的地。“归来”二字呼应题目,也总结了全篇的行旅。“且闭关”是诗人的最终决定和行动宣告。这三个字分量极重,不仅表示要闭门谢客,更暗示着诗人决心断绝尘世纷扰,在山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超脱。这是全诗情感的落脚点和升华。
艺术特色与意境:
- 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全诗以归途所见所感为线索,将沿途的清川、流水、暮禽、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嵩高等自然意象融入行程描写中。每一景都饱含诗人的情感(闲适、共鸣、苍茫、归心),达到了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结尾的“闭关”决定更是将内心的追求与外在的山居环境完美结合,意境悠远深邃。
- 语言清新淡雅,用词精炼传神: 王维的语言一贯以简淡、精准著称。如“带”、“闲闲”、“如有意”、“相与还”、“满”、“闭关”等词,看似平常,却极为传神地描绘了景物的神韵和诗人的心境。
-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前四句写归途之景与心境之悠然;第五、六句写途中苍茫暮色,景中寓情;最后两句点明目的地,直抒胸臆,宣告归隐决心。行文流畅,层次递进。
- 动静结合: “流水”、“车马去”、“暮禽还”是动态;“清川带长薄”、“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嵩高下”是静态。动静相衬,画面生动。
总结:
《归嵩山作》是王维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清新的语言描绘归隐途中的宁静风光,将归途的闲适、与自然的共鸣、暮色的苍茫以及归隐的决心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空灵淡远、超然物外的意境。诗中“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的拟人化描写,“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的苍茫暮色,以及“归来且闭关”的决绝之心,都鲜明地体现了诗人王维晚年追求精神解脱、向往自然宁静的心境。整首诗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长卷,又似一曲悠扬的归隐牧歌,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