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碑

《韩碑》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䝙䝙生罴。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澹天王旗。

愬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

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貔。

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

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墀。

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

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鼇蟠以螭。

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长绳百尺拽碑倒,麤砂大石相磨治。

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呜呼圣皇及圣相,相与烜赫流淳熙。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

愿书万本诵万过,口角流沫右手胝。

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

鉴赏

这是一首李商隐的长篇叙事咏史诗《韩碑》。它讲述了唐代元和年间平定淮西藩镇叛乱后,宰相裴度立下大功,宪宗命韩愈撰写纪功碑文《平淮西碑》及其后被毁的史事,并表达了李商隐对此事的强烈看法和感慨。下面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鉴赏这首诗:

1. 主题分析:咏史怀古与政治讽喻

  • 这首诗的核心主题是咏史怀古,吟咏的是唐宪宗元和年间(唐王朝中兴时期)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 更深层次上,它蕴含着强烈的政治讽喻。诗歌通过描述韩愈撰写的《平淮西碑》最终被毁(因谗言指责韩愈偏袒裴度,未突出另一将领李愬的功劳),表达了对朝廷赏罚不明、功臣受屈、正义被毁的愤慨与惋惜。李商隐借此影射晚唐政治昏暗、是非颠倒的现实。
  • 同时,它也极力歌颂了国家统一、平定叛乱的正义功业(宪宗的雄心、裴度的功劳),以及韩愈碑文的不朽价值

2. 语言与修辞

  • 雄浑庄重,气势磅礴: 开篇“元和天子神武姿”就定下基调,描写平叛战争如“十四万众犹虎貔”、“入蔡缚贼献太庙”,渲染出宏大的战争场面和胜利的威严。描写韩愈撰碑“濡染大笔何淋漓”、“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突出其文章的庄严古雅。
  • 精妙比喻:
    • “封狼生貙貙生罴”:形容淮西叛贼割据时间长(五十载),凶残本性代代相传(狼生貙,貙生罴),像猛兽一样繁衍为患。
    • “十四万众犹虎貔”:形容平叛大军像虎貔(猛兽)一样勇猛。
    • “公之斯文若元气”:将韩愈的文章比作天地间的元气,强调其生命力和永恒价值。
    • “汤盘孔鼎有述作”:用商汤浴盆和孔子祖庙的鼎上的铭文作比,说明器物虽毁,其文辞(精神)永存。
  • 强烈对比:
    • 平叛大功的辉煌与碑文被毁的荒谬形成巨大反差。
    • 韩愈精心创作碑文(“濡染大笔何淋漓”)与粗暴毁碑(“长绳百尺拽碑倒,麤砂大石相磨治”)形成鲜明对比。
    • 朝廷的昏聩(听信谗言)与韩愈文章蕴含的永恒价值(“先时已入人肝脾”)形成对比。
  • 情感递进: 从开篇的庄重颂扬,到中间叙述毁碑时的含蓄批判(“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再到结尾的强烈呼告与悲愤(“呜呼...”、“愿书万本诵万过”),情感层层推进,达到高潮。

3.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历史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宰相裴度亲赴淮西督师,大将李愬雪夜奇袭蔡州,生擒叛首吴元济,平定割据五十年的淮西镇,是唐朝“元和中兴”的标志性胜利。宪宗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纪功。后因李愬(其妻是皇室)不满碑文突出裴度,诉于宪宗(史载应为李愬部下石孝忠闹事),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写碑文,韩碑遂被磨去。此事成为唐代一桩著名公案。
  • 作者李商隐: 晚唐著名诗人,一生卷入牛李党争,仕途坎坷,对朝廷的黑暗、党争的倾轧、忠良的受屈有深切体会。他写此诗时(约837年,距事件发生20年),正值晚唐国势日衰,藩镇割据复萌。李商隐借咏这段中兴往事及其中不公,既表达了对盛世的追慕(“圣皇及圣相”),更是对晚唐政治现实的深刻讽刺和对自己怀才不遇、正义难伸的不平之鸣。诗中盛赞裴度、韩愈,也隐含了他对理想政治和文人担当的向往。

4. 意境与美学鉴赏

  • 宏大与悲怆交融的意境: 诗歌前半部描绘平叛战争和国家中兴的宏大壮丽意境;后半部描写撰碑的庄重用心与毁碑的粗暴荒诞,最终升华到对不朽文章价值的肯定,形成一种悲怆而崇高的意境。结尾“愿书万本诵万过,口角流沫右手胝。传之七十有二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更是将这种悲怆化为一种近乎悲壮的执着信念,意境深远。
  • 崇高之美: 诗中歌颂的国家统一功业(宪宗、裴度)、文人秉笔直书的气魄(韩愈)以及文章本身蕴含的“元气”(真理与正义的力量),都体现了儒家所推崇的崇高之美(壮美)。
  • 含蓄的批判力量: 李商隐对毁碑事件的批判并非直白怒骂,而是通过叙述事件本身和结尾强烈的感慨(“呜呼”、“曷与三五相攀追”)、以及将韩愈文章比作“元气”、“汤盘孔鼎”之辞来含蓄表达,这种含蓄反而增强了批判的力量和艺术的感染力。

5. 重点提取与理解

  • 核心事件: 唐宪宗信用裴度平淮西叛 -> 立大功 -> 命韩愈撰《平淮西碑》 -> 因谗言(碑文“不公”)被毁。
  • 作者态度:
    • 盛赞平叛功业(宪宗神武、裴度圣相、将士勇猛)。
    • 高度推崇韩愈碑文(“大手笔”、“若元气”、“存其辞”)。
    • 强烈愤慨于毁碑行为(听信谗言是昏聩)。
    • 坚信正义文章价值不朽(远超被毁的石碑本身)。
  • 核心名句与含义:
    • “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韩愈的文章像生命力一样,早已深入人心。强调文章精神力量的内在性和不朽。
    •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商汤的浴盘、孔子的祖鼎上都有铭文,现在器物虽毁,铭文犹存。喻指韩碑虽被毁,但韩愈文章的价值永存。
    • “愿书万本诵万过...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我愿亲手抄写万遍诵读万遍...让它像古代帝王封禅时的玉牒一样,永为明堂(象征国家)的基石。表达作者对韩文价值的极度推崇和希望其永世流传的强烈愿望,是全诗情感的最高潮。

总结: 李商隐的《韩碑》是一首立意高远、情感沉郁、气势雄浑的咏史佳作。它不仅是记录一段重要的历史公案,更是李商隐借古讽今,表达对晚唐政治黑暗的批判、对正义功勋的颂扬和对不朽文章价值的终极肯定。诗中蕴含的悲悯情怀、崇高理想以及对文道尊严的维护,使其具有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于把握平叛功业、撰碑风波、韩文不朽价值这三层内容,以及贯穿其中的李商隐深沉的历史感慨和政治寄托。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层出迭见
层出迭见
céng chū dié jiàn

指接连不断地多次出现。

潜形匿迹
潜形匿迹
qián xíng nì jì

隐蔽形迹,不露真相。

独木不林
独木不林
dú mù bù lín

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正色危言
正色危言
zhèng sè wēi yán

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同“正色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