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一起鉴赏王维的这首《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这是一首典型的应制诗(奉皇帝命令所作或唱和之作),描绘了盛唐时期大明宫早朝的庄严华贵景象,展现了帝国的恢弘气度。
1. 主题分析:帝国盛典的恢弘画卷
这首诗的核心主题是描绘盛唐早朝的庄严气象与帝国的鼎盛威仪。它属于宫廷应制诗范畴,展现了皇权威严、百官朝拜、万国来朝的宏大场景,是盛唐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的象征性写照。
2. 语言与修辞:华美精工,气象万千
- 富丽堂皇的意象堆叠: “绛帻鸡人”(戴红头巾的报晓卫士)、“翠云裘”(翠绿色如云纹的华美皮袍)、“九天阊阖”(九重天门)、“万国衣冠”(各国使者与官员)、“冕旒”(天子冠冕)、“仙掌”(仙人承露盘)、“衮龙”(帝王龙袍)、“五色诏”(五彩诏书)、“凤池”(中书省)。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宫廷特有的华贵、神圣氛围。
- 宏大的空间构图:
- 纵向空间: “九天阊阖开宫殿” —— 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般打开,极言其高耸入云,皇权通天神圣。
- 横向空间: “万国衣冠拜冕旒” —— 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臣官员共同朝拜天子,展现帝国疆域辽阔、万邦来朝的气象。
- 生动的动态描写:
- “开宫殿”:宫殿大门缓缓开启的庄严感。
- “日色才临仙掌动”:晨光初照,承露盘(仙掌)仿佛随之而动(光影效果)。既点明时间(清晨),又赋予静物以灵气。
- “香烟欲傍衮龙浮”:御炉香烟缭绕,似乎要依傍着皇帝的龙袍飘浮。用“欲傍”、“浮”字,将无形的香烟描绘得轻盈灵动,烘托帝王的尊贵与神秘。
- 工稳的对仗: 中间两联对仗极其工整:
-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空间纵向(九天)对横向(万国),动作“开”对“拜”,对象“宫殿”对“冕旒”(天子)。
-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时间(日色临)对空间(香烟浮),自然景象(仙掌动)对宫廷景象(衮龙浮)。
- 精妙的尾联收束: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早朝结束后,官员(贾舍人作为中书舍人)要赶回中书省(凤池)起草诏书(五色诏)。用“佩声”代指行走的官员,只闻其环佩叮咚之声,人已匆匆离去,含蓄点题(“和贾舍人”),暗示官员勤勉尽责,同时也从宏大的朝堂场景自然地过渡到具体的宫廷政务,收束全诗。
3.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盛唐气象: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春,虽然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息,但长安光复,朝廷力图恢复旧日气象。这首诗描绘的庄严华美场景,本身就带有一种重振帝国威仪的象征意义。
- 贾舍人与唱和: 贾舍人即贾至,时任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书)。贾至先作了一首《早朝大明宫》,王维、杜甫、岑参都有和作。王维此时任太子中允,同在中枢为官。
- 王维的身份与视角: 王维身居高位(尽管此时心境可能复杂),且是宫廷艺术的顶级大师。他以其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将一场日常的宫廷仪式升华为一幅象征帝国鼎盛的壮丽画卷。
4. 意境与美学鉴赏
这首诗歌营造出一种庄严、恢弘、华美、神圣的意境:
- 庄严神圣感: 通过“九天”、“阊阖”、“冕旒”、“仙掌”、“衮龙”等意象,将皇宫比作仙境,皇帝如同天帝,朝拜仪式庄严神圣。
- 恢弘大气感: “万国衣冠”展示了空间的广阔与帝国的包容开放;“九天阊阖”则展现了建筑的高耸与皇权的至高无上。
- 华美富丽感: “绛帻”、“翠云裘”、“五色诏”、“佩声”等充满色彩的意象和声响,描绘出宫廷特有的华丽精致。
- 灵动生气感: “仙掌动”、“香烟浮”、“佩声”等细节,在宏大庄重之中注入了一丝轻盈与活力,避免了画面的呆板。
鉴赏要点总结:
- 聚焦盛世气象: 体会诗中如何通过空间、人物、细节展现盛唐帝国鼎盛时期的宏大威仪。
- 品味语言华美: 注意那些代表皇家身份、器物、建筑的华美词汇及其组合效果。
- 赏析空间构图: 理解“九天”与“万国”构筑的纵横开阔的立体空间感。
- 感受动静结合: 欣赏庄严仪式中“仙掌动”、“香烟浮”、“佩声”等动态细节带来的生动感。
- 理解尾联深意: 结尾从场景描绘转到人物行动(贾舍人工作),点明唱和对象,含蓄隽永。
推荐比较阅读:
- 贾至《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了解唱和源头。
- 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感受岑参边塞诗人笔下的雄奇壮丽风格(如“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 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体会杜甫诗中更浓厚的儒家情怀和对中兴的期许(如“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将这四首同题唱和诗放在一起阅读,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盛唐顶尖诗人如何运用各自的风格和视角描绘同一盛典,是领略盛唐诗歌艺术魅力的绝佳范例。王维此作以其意境之宏阔、描绘之精工、气象之华严,堪称其中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