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仆射塞下曲 二

《和张仆射塞下曲 二》

作者:唐•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鉴赏

这首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是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以简洁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位神勇非凡的将军形象。我们来逐层赏析:


1. 主题分析(边塞军旅·英雄气概)

  • 核心主题: 歌颂戍边将领的超凡武艺与勇猛气概。
  • 具体体现:
    • 场景设定在边塞夜晚的密林(“林暗”),营造出紧张、肃杀的军事氛围。
    • 焦点人物是“将军”,其行为(“夜引弓”)充满警觉和力量。
    • 戏剧性的结果(箭入石棱)以夸张手法凸显其神勇无敌,达到了颂扬英雄的目的。

2. 语言与修辞(精炼传神·巧用夸张)

  • 用词精妙:
    • ”: 赋予草以人的反应,不仅写出风吹草动的景象,更烘托出一种紧张、危机四伏的气氛,暗示将军高度的警惕性。
    • ”: 比“拉”或“开”更有力度感和蓄势待发的态势,刻画出将军动作的沉稳有力。
    • ”: 精准描绘了箭镞深深嵌入石头中的状态,极具画面感和力量感。
  • 句式与结构: 前两句写夜间行动,后两句写次日结果。时间跳跃自然,结构紧凑。
  • 夸张手法:没在石棱中”是核心的夸张。石头(尤其是“石棱”——石头最坚硬凸起的部分)不可能被箭射入,这个极度违背常理的细节,正是为了极度突出将军神力惊人、箭术通神的效果。这种夸张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射石的典故,增添了传奇色彩。

3.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中唐背景: 卢纶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虽然国力不如盛唐,但边患依然存在,人们渴望英雄、赞美勇武来振奋精神、保家卫国。这首诗反映了这种时代心理。
  • 卢纶经历: 卢纶虽非长期戍边,但曾入幕府(如河中节度使浑瑊幕府),对军旅生活有一定了解。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善于捕捉典型场景进行生动描绘。这首诗正是他对边塞将领英勇气概的理想化塑造。

4. 意境与美学鉴赏(紧张神秘·雄奇壮美)

  • 意境营造:
    • 首句“林暗草惊风”营造出黑夜密林中风声鹤唳、危机四伏的紧张、神秘意境。
    • 后两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则通过惊人的结果,瞬间将意境推向雄奇、壮美的高峰。
  • 美学价值: 全诗仅20字,却包含完整的事件(发现异常-引弓射箭-寻箭结果)、鲜明的人物(警觉勇武的将军)、戏剧性的悬念(射中了什么?)和震撼的结果。其高度的凝练性、戏剧性、传奇性雄壮的阳刚之美,是它脍炙人口的关键。

5. 重点提取与理解

  • 核心情节: 将军夜射猛虎(实为石头),箭入石棱。
  • 关键人物: 勇猛非凡、力大无穷、警觉性高的将军(借指像李广一样的名将)。
  • 核心手法: 夸张(箭没石棱)。
  • 核心意境: 紧张肃杀 → 雄奇壮美。
  • 主旨: 歌颂戍边将领的神勇无敌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6. 延伸思考与推荐

  • 推荐比较阅读:
    • 卢纶《塞下曲·其三》(月黑雁飞高):同样写将军夜巡,侧重雪夜追击逃敌的艰辛与决心。
    •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更宏观的边塞环境描写与将士的豪情壮志。
    • 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直接抒发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渴望,与卢纶诗中对英雄的赞美相呼应。
  • 思考点: 诗中将军射中的可能是什么?为什么最终发现是石头?这个“误会”和“结果”对塑造将军形象、增强戏剧效果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极可能是风吹草动引起的错觉,误以为有猛兽。结果箭入石棱的夸张效果,远超射中猛虎,更能凸显其神勇。)

总结: 卢纶这首小诗,如同一个精彩的短剧。它用最俭省的文字,通过“林暗风惊”的铺垫、“夜引弓”的动作和“箭没石棱”的惊人结局,以高超的叙事技巧和巧妙的夸张手法,塑造了一位传奇般的英雄将军形象,完美展现了盛唐余韵中的边塞雄风,成为歌颂勇武精神的千古绝唱。其简洁有力、悬念迭起、效果震撼的艺术魅力,令人叹服。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面红颈赤
面红颈赤
miàn hóng jǐng chì

形容因激动或羞渐而脸色发红。同“面红耳赤”。

擦脂抹粉
擦脂抹粉
cā zhī mǒ fěn

犹言涂脂抹粉。

樗栎庸材
樗栎庸材
chū lì yōng cái

樗栎:不成材的树木。比喻平庸无用的人。常用作谦词。

七贞九烈
七贞九烈
qī zhēn jiǔ liè

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宁死不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