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吹曲辞 出塞 一

《横吹曲辞 出塞 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鉴赏

这首王昌龄的《出塞》(其一)是唐代边塞诗中最负盛名的杰作之一。让我们从多个角度来欣赏它:

1. 主题分析:强烈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感(边塞军旅/咏史怀古) * 边塞现状(“万里长征人未还”): 首句点明环境(明月边关),次句直指残酷现实——无数将士离家万里戍守边疆,付出生命代价却无法归乡。这是对漫长战争及其巨大牺牲的直接控诉。 * 历史纵深(“秦时明月汉时关”): 诗人巧妙地将“秦时明月”与“汉时关”并置,形成时空交错感。明月和关隘是永恒不变的边塞象征,而秦、汉两代则代表了漫长历史中持续的边患。这暗示了边塞战争历史悠久,非一朝一夕之事。 * 英雄呼唤(“但使龙城飞将在”): “龙城飞将”通常指汉代威震匈奴的名将卫青(奇袭龙城)或李广(飞将军)。诗人强烈呼唤这样的英雄人物再现。 * 卫国理想(“不教胡马度阴山”): 末句点明呼唤英雄的目的——守卫边疆,不让敌人(胡马)越过阴山这道重要的天然屏障(阴山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关键防线)。这表达了人民对和平安宁、国家疆土完整的深切渴望。

2. 语言与修辞:精炼雄浑,手法高超 * 互文见义(“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是最精彩的修辞!字面上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实际含义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哨”。这种手法将时间拉长,空间拓宽,赋予了诗句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和广阔的空间感。 * 对比反衬: “万里长征”(壮阔空间)与“人未还”(个体悲剧)形成巨大反差,凸显战争的残酷与牺牲的惨烈。 * 用词精准有力: “万里”、“未还”极言戍边之苦和征人之悲。“但使”(只要)、“不教”(不让)语气斩钉截铁,充满决心和不容置疑的力量。“飞将”一词简洁有力,形象鲜明。 * 设想的雄奇境界(后两句): 诗人用假设的语气(但使/不教)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局面——若有良将,必能拒敌于国门之外。这种设想本身充满力量和信念。

3.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盛唐边患: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虽然国力强盛,但西北、东北边疆与吐蕃、突厥等民族时有冲突战争不断。诗人可能亲历或听闻边塞将士的艰辛与牺牲。 * 王昌龄其人: 他本人关心国事,性格豪迈,尤其擅长写边塞诗和七言绝句(被誉为“七绝圣手”)。对边疆战事和将士命运的关注是其诗作的重要主题。 * 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诗中借汉代名将卫青、李广的故事,既是对历史的追思,更是对当时朝廷未能任用得力将领、有效解决边患的委婉批评和殷切期望。抒发了诗人深沉的家国责任感。

4. 意境与美学鉴赏:悲壮雄浑,意境苍茫 * 苍茫悲凉的画面感: “明月”、“关山”、“万里征人”共同构成了一幅苍凉、辽远、寂静而又沉重的历史画卷。明月高悬,冷照千古关隘,映衬着无数未能归家的亡魂。 * 深沉的历史感: “秦月汉关”四字浓缩了千年边塞史,引发读者对历代征战、无数将士命运的深沉思索。 * 慷慨激昂的理想境界: 后两句笔锋一转,从悲凉现实转为高昂的理想。呼唤英雄、捍卫边疆的决心,如洪钟巨响,振聋发聩,充满了阳刚之美和必胜的信念。 * 巨大的情感张力: 全诗在沉重的历史悲叹(前两句)与炽热的卫国理想(后两句)之间形成强烈张力。这种悲壮交织的情感,正是此诗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

5. 诗歌推荐与比较 * 同类主题推荐: *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同样展现边塞苦寒与将士豪情)。 * 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更细致描绘边塞艰苦生活和士兵的哀怨)。 * 高适《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批判更深刻)。 * 比较点: 《出塞》胜在高度凝练(仅四句),意境宏大(时空纵横),情感张力巨大(悲凉现实与激昂理想交织)。它不像《古从军行》那样铺陈细节,也不如《燕歌行》批判直露,但它以最精炼的语言触及了边塞战争最核心的悲剧性和人民最根本的和平愿望,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故而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总结:

王昌龄的《出塞》(其一)是一首不朽的边塞诗。它以“秦月汉关”的互文手法开篇,营造出苍茫悲凉的历史画卷;接着直指“万里长征人未还”的现实悲剧;最后笔锋陡转,发出对“龙城飞将”的热切呼唤,表达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坚定卫国信念。全诗语言精炼雄浑,意境壮阔深远,情感在悲慨与激昂间形成巨大张力,深刻反映了戍边将士的牺牲、人民的和平愿望以及对国家强盛、良将守边的殷切期盼。其思想之深刻、艺术之精湛,使其成为千古绝唱。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开口见心
开口见心
kāi kǒu jiàn xīn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鸣凤朝阳
鸣凤朝阳
míng fèng zhāo yáng

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划地为牢
划地为牢
huá dì wéi láo

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用以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放纵不拘
放纵不拘
fàng zòng bù jū

指恣意行事,不受约束。同“放纵不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