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偶书 其二

《还乡偶书 其二》

作者:唐• 黄拱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借问客从何处来。

鉴赏

这首《回乡偶书·其二》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用户提供的“黄拱”应是笔误)的名作,语言极其朴素,情感却异常深厚,道尽了久客还乡的人生况味。我们来逐句赏析:

  1. 少小离家老大回:

    • 重点提取与理解: “少小”与“老大”形成极其强烈的对比。短短七个字,浓缩了诗人离乡数十载的光阴荏苒。它点明了核心事件:阔别家乡多年后的回归。
    • 主题分析: 属于“思乡怀人”主题中的“归乡感怀”。核心在于时间流逝带来的巨大变化与身份认同的模糊感。
  2. 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户提供的“难改”是常用版本,“衰”读 cuī,指疏落):

    • 重点提取与理解: 这句是诗人回归后的自我审视。“乡音无改”是内在不变的根脉,是情感与身份的维系。“鬓毛衰”则是外在无法抗拒的衰老痕迹。强烈的对比道出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欣慰(乡音还在)与悲凉(容颜已老)。
    • 语言与修辞: 运用了精妙的**对比(反衬)**手法(乡音无改 vs 鬓毛衰),突出时间的力量和人生的无奈。语言极简,却字字千钧。“衰”字精准刻画出衰老的形象。
  3. 儿童相见不相识:

    • 重点提取与理解: 这句是戏剧性转折。满怀激动的归人,遇到的却是把他当作陌生人的家乡儿童。这是对“老大回”最直观、最残酷的印证。喜悦瞬间被巨大的疏离感取代。
    • 意境与美学鉴赏: 通过一个极具生活化的典型场景(儿童不识),营造出一种苍凉、怅惘、物是人非的意境。儿童的“不相识”反衬出诗人离家之久、变化之大。
  4. 笑问客从何处来:

    • 重点提取与理解: 儿童的“笑问”,天真无邪,却如一把无形的刀,深深刺痛了心怀故里的老人。“客”字最为关键——在儿童眼中,这位白发老人不再是“主人”,而是一个“客人”!这瞬间的身份错位,是全诗情感冲击力的顶峰。
    • 语言与修辞: 运用了白描手法,仅记录儿童天真的一问,未加任何主观抒情,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疑问句结尾,留给读者无限的回味空间。

整体鉴赏:

  • 主题深度: 这首诗超越了简单的回乡喜悦,深刻揭示了时间流逝、人事变迁的永恒主题。它捕捉到了人生中最具戏剧性的场景之一:满怀乡愁的游子归来,却被故乡的新一代视为“外人”。这种“主人”变“客”的荒谬感,引发了深深的乡愁与人生感慨。
  • 艺术特色:
    • 朴实无华,感染力强: 全诗语言浅显如白话,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或复杂的技巧,却因其高度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 对比鲜明: “少小”与“老大”,“乡音无改”与“鬓毛衰”,“主人”心境与“客”的身份,多重对比层层递进,强化了情感冲击。
    • 以小见大: 通过一个极其普通的生活片段(儿童问路),折射出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普遍的人类情感。
    • 含蓄隽永: 结尾的问句戛然而止,将无限的辛酸、无奈、感慨都蕴藏其中,余韵悠长。

教学与理解建议:

  1. 抓核心矛盾: 引导学生抓住诗中几组核心对比(时间、容貌、身份),理解诗人情感变化的根源。
  2. 角色代入: 让学生尝试代入诗人(老者)和儿童两种视角,体会那一刻双方的心理落差。
  3. 品味“客”字: 重点讨论“客”字的巨大冲击力。为什么这个字最让人心酸?它揭示了什么?
  4. 联系生活: 讨论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物是人非”或“身份错位”的体验,加深对诗情的共鸣。
  5. 比较阅读: 可以对比阅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一》(“离别家乡岁月多”),感受同一主题下不同的情感侧重点(其一偏重景物依旧,其二偏重人事变迁)。

总而言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二》以最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最富戏剧性的归乡场景,道尽了时光飞逝、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以及“反主为客”的巨大心灵震动。这正是它历经千年仍能深深打动读者的魅力所在。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有来无回
有来无回
yǒu lái wú huí

只要来了,就回不去。指彻底被消灭。

睚眦必报
睚眦必报
yá zì bì bào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枯耘伤岁
枯耘伤岁
kū yún shāng suì

耘:除草;岁:年谷成熟。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委罪于人
委罪于人
wěi zuì yú rén

委:推委。把罪责推卸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