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鉴赏

我们来一起鉴赏李白这首经典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主题分析 (思乡怀人 - 送别情深)

  • 这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表达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去扬州时的深厚情谊。
  • 核心情感不是哀伤愁苦,而是在壮阔美景中饱含的依依惜别与深情凝望。诗人目送友人离去,直至消失不见,心中那份真挚的情谊和不舍,都融入眼前的景物之中。

2. 语言与修辞 (简洁明快,意境深远)

  • 地点与时间交代清晰: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开头两句点明送别地点(黄鹤楼)、友人去向(西辞,扬州在黄鹤楼东南,故说“下”)、离别时节(烟花三月)。语言平实却富有画面感。“烟花三月”四字尤其精妙,形容暮春时节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扬州美景,充满浪漫色彩与向往之情。
  • 以景结情,意境全开: 后两句是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没有直接写自己的心情多么难过,而是把目光聚焦在远去的帆船上:
    • “孤帆远影”:点出孟浩然所乘船只的孤独感,也暗含诗人目送时的专注。
    • “碧空尽”:船帆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碧蓝的天空与江水的交汇处。一个“尽”字,写出了目送时间之久,望得多么专注、多么不舍。
    • “唯见长江天际流”:当帆影最终消失,诗人眼前只剩下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向着天边奔流不息。这个画面极其壮阔又无比空寂
    • 修辞效果: 这两句运用了白描手法(不加修饰地描绘景物),通过“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流”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辽远、空旷、流动的意境。长江的永恒流动(夸张其流向天际的遥远)与友人的离去、诗人的伫立凝望形成对比,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思念和内心的怅惘。离别的愁绪像那江水一样悠长无尽。

3.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盛唐气象与李白性情)

  • 时代背景: 盛唐时期经济文化繁荣,交通便利(水路发达),文人漫游、求学、求仕风气盛行,离别是常态。扬州是当时极其繁华富庶的都市。
  • 李白生平与性情: 李白性格豪放浪漫,重情重义。孟浩然是他非常敬重的兄长和前辈(孟比李大12岁)。此时(约公元730年)李白年轻气盛,对前途充满希望,对繁华的扬州也抱有憧憬。因此,诗中虽有离别的不舍,但底色是明朗开阔的盛唐气象,情感真挚却不过分哀伤,体现出李白豁达的胸襟。

4. 意境与美学鉴赏 (壮阔空灵,情寓景中)

  • 这首诗最大的美学价值在于它创造了情景交融、意在言外的深远意境
  • 画面美:从黄鹤楼的近景,到烟花三月的想象美景,再到孤帆远去、碧空长江的壮阔远景,画面由近及远,层次分明,色彩明丽(烟花)、清朗(碧空)、浩淼(长江)。
  • 情感美:依依惜别的深情,不是哭诉出来,而是融化在凝望的目光和浩荡的江水里。那份情谊如长江般绵长深厚,那份怅惘如天际般悠远空蒙。
  • 意境美:后两句构成的画面,空旷辽阔,水天一色,“孤帆”在广阔天地间的渺小形象与永恒流淌的“长江”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离别、对人生、对时空的无限遐想。包含深情却又气象宏大,正是盛唐诗歌的典型风格。

总结: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不朽的送别诗杰作。它语言清新自然,意象生动优美(烟花、孤帆、碧空、长江),意境开阔深远。诗人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不舍之情,巧妙地寄托于对壮丽景物的描绘之中,尤其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以景结情,虚实相生,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巅峰,完美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豪放飘逸和盛唐诗歌的昂扬气度。它让我们感受到,最美的离别,可以是带着笑容的凝望,是对朋友前程的祝福,是把思念融入天地长河的一种永恒。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开口见心
开口见心
kāi kǒu jiàn xīn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鸣凤朝阳
鸣凤朝阳
míng fèng zhāo yáng

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划地为牢
划地为牢
huá dì wéi láo

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用以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放纵不拘
放纵不拘
fàng zòng bù jū

指恣意行事,不受约束。同“放纵不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