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韩谏议

《寄韩谏议》

作者:唐• 杜甫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骐驎翳凤皇。

芙蓉旌旗烟雾乐,影动倒景摇潇湘。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风香。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

鉴赏

我们来一起鉴赏杜甫的这首《寄韩谏议》。这首诗情感深沉,用典丰富,寄托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贤才的呼唤。

1. 主题分析(思贤怀友 & 忧国伤时)

  • 表面看:这是一首写给朋友韩谏议(谏官)的诗,表达思念(“思岳阳”、“隔秋水”)和因病不能相见的无奈(“病在床”)。
  • 深层核心:忧国伤时与呼唤贤才
    • 思念贤才: 杜甫将韩谏议比作“美人”(喻品德高尚或有才能的人),隔着“秋水”(象征阻隔),渴望他出山报国。诗中更将他比作汉代谋臣张良(“恐是汉代韩张良”),凸显其才智与重要性。
    • 关切国运: “国家成败吾岂敢”看似不敢妄议,实则流露出深沉的担忧。“色难腥腐餐风香”暗示朝政可能污浊,贤者不愿同流合污。
    • 感慨人才埋没: “羽人稀少不在旁”、“周南留滞古所惜”都表达了贤才未被朝廷重用的遗憾与惋惜。
    • 呼唤贤能: 结尾“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直接呼吁:像韩谏议这样的贤才,为何被阻隔?怎能不把他安置在朝廷(玉堂)贡献力量呢?

2. 语言与修辞

  • 精妙意象与象征:
    • “美人娟娟隔秋水”: 以“美人”象征贤才,“秋水”象征阻隔/距离感,意境优美深远。
    • “濯足洞庭望八荒”: 想象友人超脱凡尘,心怀天下的形象。
    •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鸿雁高飞、日月皎白、枫叶染红、寒霜降临,描绘秋景壮阔苍凉,也暗喻时局动荡、贤者隐遁。
    • “玉京群帝集北斗…影动倒景摇潇湘”: 运用道教仙境意象(玉京、群帝、北斗、骐驎、凤皇、芙蓉旌旗),营造奇幻瑰丽氛围,可能隐喻朝廷高层活动,也可能表达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 比喻与用典:
    • “恐是汉代韩张良”: 将韩谏议比作辅佐刘邦定天下的张良,高度评价其才能与功绩。
    • “周南留滞”: 借用孔子困于周南的典故,比喻贤才滞留不得志。
    • “南极老人应寿昌”: 用南极老人星象征国泰民安,寄托美好愿望。
  • 对比:
    • 仙境的热闹(“群帝集北斗”、“醉琼浆”)与贤才的稀少(“羽人稀少不在旁”)形成对比,暗示朝廷用人不当。
    • 友人昔日的功绩(“昔随刘氏定长安”)与当前的失意(“神惨伤”)形成对比。
    • “腥腐”的朝局与“风香”的品格形成强烈对比。
  • 情感递进: 从个人病榻思念,到遥想友人风姿,再到描绘宏大(现实与虚幻)景象,最终落脚于对国运的忧虑与对贤才的急切呼唤,情感层层深入。

3.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杜甫生平: 此诗约作于杜甫晚年(约大历元年,766年),漂泊西南(夔州)。他一生心系国家,但仕途坎坷,抱负难展。晚年目睹国家多难(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民生凋敝),自己又疾病缠身,忧愤更深。
  • 韩谏议身份: 这位韩姓谏议大夫可能也是位有才能但未被重用的官员,或已归隐。杜甫与他有交情,诗中寄托了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情。
  • 时代背景: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政治腐败,人才凋零,杜甫深感痛心。诗中“腥腐”的批评、“成败”的忧虑、“羽人稀少”的感慨,都是当时现实的深刻反映。

4. 意境与美学鉴赏

  • 意境: 全诗营造出一种深沉、阔大、略带悲凉与奇幻的意境。
    • 开篇是病榻上的现实忧思,接着思绪飞越“洞庭”、“八荒”,进入“鸿飞冥冥”、“青枫赤叶”、“天雨霜”的辽阔秋景。
    • 继而笔锋陡转,描绘“玉京群帝”、“烟雾旌旗”、“醉琼浆”的神仙世界,景象奇幻迷离。
    • 最后思绪拉回现实,抒发对友人和国事的深沉感慨。这种现实与想象、人间与仙境、个人与家国的交织,形成了宏大而复杂的意境。
  • 美学价值:
    • 沉郁顿挫之美: 这是杜诗的典型风格,情感深沉厚重(忧国、思贤、伤己),表达上回旋往复(如两次提及“美人隔秋水”),顿挫有力。
    • 雄奇变幻之美: 想象大胆奇特(仙界描写),意象壮阔(洞庭、八荒、日月、霜天),语言遒劲。
    • 寄托深远之美: 将对友人的思念、个人的感慨,升华到对国家命运、人才问题的深刻思考,立意高远,含蓄蕴藉。表面写寄友,实则是忧国情怀的深沉咏叹。

5. 总结与推荐 《寄韩谏议》是杜甫晚年一首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重要诗篇。它超越了普通的寄友怀人之作,将个人身世飘零之痛、对友人才德的推重、对朝廷现状的忧虑、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以及对贤才济世的强烈呼唤,熔铸于一炉,展现了杜甫“诗史”的博大胸怀和老而不衰的赤子之心。

推荐延伸阅读:

  • 杜甫其他忧国思贤诗: 《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咏诸葛亮)、《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 其他诗人呼唤贤才诗: 李白的《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赠君一法决狐疑”)。
  • 对比阅读(奇幻想象):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感受不同风格的仙境描写和寄托的诗人心境。

重点理解:

  1. 核心情感: 表面思念友人,深层是忧国伤时、呼唤贤才。
  2. 核心意象: “美人隔秋水”(贤才被阻隔/隐遁)、“玉京群帝醉琼浆”(朝廷高层浮华/贤才不在)。
  3. 关键比喻: 韩谏议比作张良(才智卓绝)。
  4. 核心诉求: “焉得置之贡玉堂”(希望贤才被朝廷重用)。
  5. 时代背景: 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现实是杜甫忧思的根源。

这首诗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其深沉的情感和复杂的意象,体会杜甫在个人困境中依然心系天下的伟大情怀。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一得之愚
一得之愚
yī dé zhī yú

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一刀切
一刀切
yī dāo qiē

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

蹈刃不旋
蹈刃不旋
dǎo rèn bù xuán

蹈:踩;刃:刀刃;旋:回旋。面临危险而不返回。

开疆拓宇
开疆拓宇
kāi jiāng tuò yǔ

开拓疆域,扩展领土。同“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