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儋元锡

《寄李儋元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廻圆。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写给好友李儋、元锡的寄怀之作,通过今昔对比与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深切的忧国忧民情怀和复杂的人生感慨。以下从主题、语言、背景和意境等角度分层解析:


主题分析:宦海浮沉中的家国之思

  1. 时光流逝与人事无常(首联)
    •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以花开花落为时间线索,凸显与友人分别已整整一年。春景依旧而人事变迁,暗含物是人非之感。
  2. 忧时伤世与自省自责(中二联)
    • “世事茫茫难自料”: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诗人深感前途未卜;
    •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自身多病欲归隐田园,却因治下百姓流亡而愧疚——儒家士大夫的责任感与无力感交织,成为全诗最动人的灵魂。
  3. 盼友慰藉的孤独心境(尾联)
    •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廻圆”:听说友人要来探望,屡次望月计算时日,盼聚之情中更见孤寂。

语言与修辞的巧妙运用

  1. 今昔对比的时空张力
    “去年”与“今日”、“花开”与“花谢”的循环意象,强化时光流逝的无奈。
  2. 矛盾心理的直白剖露
    “思田里”(归隐愿望)与“愧俸钱”(责任枷锁)形成尖锐对立,真实展现古代文人的精神困境。
  3. 叠词深化情感浓度
    “茫茫”喻世事混沌,“黯黯”状春愁沉重,双声叠韵强化压抑氛围。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时代背景:此诗作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正值藩镇叛乱(朱泚之乱),韦应物时任滁州刺史,辖内民生凋敝。
  • 个人经历:韦应物早年任宫廷侍卫,安史之乱后折节读书,转为亲民官吏。身份转变使他更体察民间疾苦,“愧俸钱”正是其清廉自省人格的写照。

意境与美学鉴赏

  • 双层意境结构
    表层是春日怀友的惆怅,深层是乱世中知识分子的良知拷问。“邑有流亡愧俸钱”一句,将个人命运与苍生疾苦相连,赋予诗歌厚重的人道主义光辉。
  • 情感递进与升华
    从伤春(春愁)→ 忧己(多病)→ 忧民(流亡)→ 盼友(望月),情感层层深化,尾联的期待更反衬出现实的苍凉。

经典诗句推荐

若对此诗主题感兴趣,可延伸阅读:

  1.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民本思想;
  2. 白居易《观刈麦》——“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自省;
  3. 韦应物《滁州西涧》——同写于滁州任上,寄情山水却暗含时局之忧。

鉴赏启示:韦应物此诗的可贵,在于超越了个人愁绪,将士人良知置于时代裂痕中审视。读此类诗需注意两点:一是联系中唐动荡背景,二是抓住“愧俸钱”这类自我解剖式诗句——它们正是中华士人精神的脊梁。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有来无回
有来无回
yǒu lái wú huí

只要来了,就回不去。指彻底被消灭。

睚眦必报
睚眦必报
yá zì bì bào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枯耘伤岁
枯耘伤岁
kū yún shāng suì

耘:除草;岁:年谷成熟。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委罪于人
委罪于人
wěi zuì yú rén

委:推委。把罪责推卸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