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人二首 其一

《寄人二首 其一》

作者:唐• 张佖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鉴赏

我们来一起品味张泌这首深婉动人的《寄人》(其一)。这首诗以梦境为引,表达了刻骨的思念和物是人非的惆怅。

全诗赏析

  1. 主题分析:刻骨相思与物是人非

    • 这首诗的核心主题是思念故人(尤其是恋人)以及面对旧地物是人非的怅惘。“寄人”即写给某人,表达心中所想。
    • “别梦依依”直抒胸臆,说明离别后的思念之深,连梦中都忍不住回到“谢家”(这里代指所思女子居住的地方,用了东晋才女谢道韫的典故,暗示女子美好)。
    • 后三句描绘梦中所见和醒后所感,重点是**“只有”春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强烈对比出人情的淡薄、世事的变迁与诗人刻骨的孤独。
  2. 语言与修辞

    • 意象精巧,意境凄清: “小廊”、“曲阑”(栏杆)、“春庭月”、“落花”共同构成一幅寂静、幽深、略带凄凉的庭院月夜图。这些意象既是梦中所见的实景(回忆),也象征着美好往昔的消逝(落花)和永恒的孤独(孤月)。
    • 细节生动,暗含深情: “回合”(环绕)、“斜”(曲折)两个字,精准勾勒出梦中庭院回廊曲折、栏杆掩映的熟悉景象。这细节描写透露出诗人对那个地方、那段时光记忆之深刻。
    • 转折强烈,情感递进: 第三句“多情只有春庭月”是关键转折。前两句沉浸在梦回故地的温馨(尽管是梦),此句笔锋一转,用“只有”二字,点醒梦中人——世间(或故人)已无情,唯有天上的明月似乎还记得旧情。强烈的对比凸显诗人巨大的失落感。
    • 拟人化与衬托: “多情”、“犹为”将月亮拟人化,赋予其情感。明月本无情,诗人却说它“多情”、“犹为”,正是为了反衬人(或事)的无情。月光照耀落花,这景象本身美丽又易逝,更添一份寂寥,仿佛月亮也在为诗人的孤独和逝去的感情叹息。
    • 用典自然: “谢家”用典含蓄,既点明了地点(所思女子居所),又借谢道韫的才名暗示所思对象的优秀美好,增添了诗意和文化内涵。
  3. 意境与美学鉴赏

    •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凄清、幽寂、怅惘、孤独的意境。
    • 梦境与现实的交织: 前两句写梦,迷离真切;后两句写实(梦醒后的所见所感),清醒凄凉。梦的美好反衬现实的残酷,现实的孤寂又印证了梦的虚幻。这种交织加深了情感的深度。
    • 以景结情,含蓄蕴藉: 结尾“犹为离人照落花”没有直接哭诉,而是描绘了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情景:清冷的月光下,庭院里落花片片。这情景本身就承载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对往昔的追忆、对故人的思念、对物是人非的无奈、对自身孤寂的感伤。一切深情都蕴含在这寂静的画面中,让读者回味无穷,体现了唐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至高美学境界。
  4. 重点提取与理解

    • 诗眼: “多情只有”与“犹为”。这两处转折是全诗情感凝聚升华的关键,揭示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无情现实的深刻体认。
    • 核心情感: 深沉的思念与面对世事变迁(故人不在或情意不再)的无限怅惘、孤独。
    • 最动人的画面: “犹为离人照落花”——月光无言,落花无声,却道尽了人间最深的寂寞与怀想。

总结

张泌的《寄人》(其一)是一首玲珑剔透却又情深意重的怀人佳作。它通过一个缠绵的梦境和一幅凄清的月夜落花图,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情缘的深切怀念和面对物是人非的孤寂感伤。诗中“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两句,以其巧妙的构思、强烈的对比、含蓄的意境和深挚的情感,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整首诗语言清丽,意境幽深,情感真挚,余韵悠长,完美展现了唐诗的含蓄蕴藉之美。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东床坦腹
东床坦腹
dōng chuáng tǎn fù

指女婿。

特立独行
特立独行
tè lì dú xíng

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迁思回虑
迁思回虑
qiān sī huí lǜ

形容反复思考。

罗掘俱穷
罗掘俱穷
luó jué jù qióng

罗雀掘鼠,而雀鼠已近;比喻无法筹到款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