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一起鉴赏杜牧的这首《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这首诗虽然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矛盾。
诗歌原文: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逐句鉴赏与分析:
“清时有味是无能,”
- 字面意思: 在政治清明的太平盛世,我(诗人)能享受悠闲的趣味,是因为我“无能”(没有施展才干的机会)。
- 深层含义(主题分析): 这是典型的反语和自嘲。晚唐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党争激烈,绝非“清时”。杜牧胸怀大志,却卷入党争,被排挤出京,外放为湖州(吴兴)刺史。这里的“清时”是辛辣的讽刺,“有味”是无奈的自慰,“无能”是愤懑的自嘲。核心主题由此凸显: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朝政昏暗的失望。
“闲爱孤云静爱僧。”
- 字面意思: 我喜爱孤云的悠闲自在,也喜爱僧人的清静无为。
- 意境与情感: 这句描绘诗人的闲适状态。“孤云”象征漂泊无依(暗示自身处境)和超然物外(向往自由);“僧”象征着远离尘嚣的宁静。表面写“爱闲”“爱静”,实则是在政治失意后,被迫转向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这是一种带有苦涩滋味的“闲趣”。
“欲把一麾江海去,”
- 字面意思: 我就要手持旌麾(指刺史的旌节),到遥远的江海之地(指湖州)去了。
- 行动与矛盾: 这句点明事件——即将离京赴任。“一麾”说明此行是朝廷任命,而非主动归隐。然而“江海去”一词,带有漂泊、疏离中央权力中心的意味。看似平静叙述即将启程,背后却是不甘和失落。“欲”字带着些许无奈。
“乐游原上望昭陵。”
- 字面意思: (在临行前)登上乐游原,最后一次向西眺望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
- 点睛之笔(意境与情感高峰):
- 地点选择:“乐游原” 是长安城南高地,登临可览全城,本是游览胜地。但此刻诗人登临,心情沉重。
- 动作:“望” - 一个饱含深情的动作。
- 对象:“昭陵” - 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太宗是唐朝鼎盛时期的象征,以励精图治、善于纳谏、广开才路著称。
- 深层情感: 这是全诗情感的爆发点。诗人为何不望皇宫,不望繁华都市,而要“望昭陵”?
- 对盛世的追忆与向往: 昭陵代表着昂扬进取、开明包容、人才辈出的“贞观之治”。诗人渴望那样的时代。
- 对当朝的不满与失望: 对比现在的朝政昏暗、自己怀才不遇,内心充满对理想政治和明君的向往。
- 壮志未泯的寄托: 这“一望”,是诗人对盛世明君的无声呼唤,是对自己未能生在开明时代、未能施展抱负的深沉叹息。离开前的最后一望,凝聚了无限感慨。
总结鉴赏:
- 主题核心: 表达了杜牧在离开政治中心长安、外放地方时复杂的内心世界:怀才不遇的愤懑、对朝政衰败的失望、对盛唐气象的向往与追忆、以及身不由己的无奈与怅惘。 结尾“望昭陵”三字,含蓄深沉,成为千古名句。
- 语言与修辞:
- 反语自嘲: “清时”、“有味”、“无能”的运用,极具讽刺和无奈。
- 意象传情: “孤云”、“僧”暗示心境;“乐游原”(登高望远之地)、“昭陵”(象征物)的选择极具匠心,赋予景物深刻的历史感和情感寄托。
- 含蓄蕴藉: 全诗没有直接痛斥时政或直抒胸臆的悲号,而是通过矛盾的自白、闲适的表象描写、以及一个意味深长的“望”的动作,将强烈的政治感慨和历史兴衰之感含蓄蕴藉地表达出来,余味无穷。
- 历史背景与作者: 杜牧出身名门,志向远大,精通经史,关心国事。但身处晚唐党争漩涡(牛李党争),长期不得志,多次外放。这首诗作于他即将离开长安赴任湖州刺史之前,是其仕途失意心态的典型写照。登高望陵的举动,深刻反映了他对盛世明君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
鉴赏建议:
这首诗的精髓在于理解其中的反讽、矛盾和结尾**“望昭陵”** 的深刻寓意。教学或理解时,应着重引导学生体会:
- “清时”、“无能”这些词背后的真实情感是什么?
- 诗人为什么在离京前特意登上乐游原?
- 为什么他望的是“昭陵”而不是其他地方?这个动作表达了怎样的愿望和感慨?
结合杜牧的生平和晚唐的时代背景,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这首看似平静的小诗里汹涌澎湃的情感波澜和历史沧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