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鴈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弃,媿君犹遣慎风波。

鉴赏

这首诗是刘长卿贬谪江州(今江西九江)时所作,通过深沉的笔触抒发了宦海沉浮的感慨、人生迟暮的无奈以及对友人真挚关怀的感激。全诗情感复杂,既含自伤,又有自嘲,更见温情。


逐联赏析:

  1.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 主题分析:开篇即点明贬谪背景。“承优诏”实为反语(表面说“优诏”,实指贬谪之令),暗含对朝廷不公的讽刺。“学醉歌”化用《楚辞·渔父》中“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意,表达对浑浊世事的逃避。
    • 语言与修辞:“岂料”“空知”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命运的荒诞与诗人的无力感。
  2.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 意境鉴赏:以冷寂秋景烘托心境。明月寒江,北雁南飞,暗喻自身漂泊;落叶萧萧,楚山重叠,象征前途艰险。景中寓情,画面苍茫寥落。
    • 语言特色:“胡雁”(北方之雁)暗示远离故土;“木落”“山多”以简练笔法勾勒出深秋的荒寒与阻隔感。
  3.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 情感剖析:表面写贬谪之地“沧洲”(水滨)靠近隐居之所的“欣喜”,实为自我宽慰之词;转而“顾影”见白发丛生,直诉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悲凉。两句矛盾心理交织,更显酸楚。
    • 修辞手法:“且喜”是强颜欢笑,“无如白发何”则是彻底的无奈,对比中深化了衰老无力的哀叹。
  4. “今日龙钟人共弃,愧君犹遣慎风波。”

    • 主旨升华:末联点题“重别”。“龙钟”(老态)与“人共弃”道尽世态炎凉;而友人仍叮嘱“慎风波”(小心官场险恶),这份不离不弃的关怀令诗人既感动又愧疚。
    • 情感张力:“愧”字分量极重,既是自嘲落魄,更是对友人真情的珍视,将全诗从自伤推向了人间温情的回响。

关键情感与技法:

  • 反讽与矛盾:诗中多处表面豁达(“且喜沧洲近”),内里悲凉(“白发何”“人共弃”),形成张力。
  • 意象的象征性:“胡雁”喻漂泊,“木落”指凋零,“风波”代官场险恶,意象精准承载情感。
  • 结构层层递进:从命运嘲弄(首联)→ 环境压抑(颔联)→ 身心衰老(颈联)→ 世情冷暖(尾联),情感逐步深化。

历史背景与诗人:

刘长卿一生两遭贬谪,此诗写于晚年贬任江州司马期间。他性格刚直,屡因触怒权贵而远谪,诗中“学醉歌”“慎风波”正是其宦海险恶经历的缩影。结合其生平,更能体会“龙钟人共弃”的沉痛。


经典诗句推荐(对比阅读):

  1. 白居易《琵琶行》(同写江州贬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异曲同工的迁客之悲。
  2. 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可对比刘诗中的白发之叹与宦海浮沉。
  3. 苏轼《初到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同是贬谪诗,苏轼更显超然,而刘诗则苍凉沉郁。

此诗最动人处,在于将个体命运的悲剧感与友情的温暖交织,在自嘲中见风骨,在绝望中存温情。尾联“愧君犹遣慎风波”一语,千载之下犹见人性光辉。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píng shí bù shāo xiāng,jí lái bào fó jiǎo

谚语。原比喻平时不往来,遇有急难才去恳求。后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蜂屯乌合
蜂屯乌合
fēng tún wū hé

形容人群蜂蚁般杂乱地聚集在一起。同“蜂屯蚁聚”。

流风回雪
流风回雪
liú fēng huí xuě

指轻逸飘摇的样子。

河水不洗船
河水不洗船
hé shuǐ bù xǐ chuán

比喻不相干或相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