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园

《金谷园》

作者:唐•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鉴赏

这首诗是杜牧经过西晋富豪石崇的金谷园遗址时,触景生情写下的一首经典的咏史怀古诗。让我们一起来鉴赏:

诗歌原文:

《金谷园》 作者: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分句鉴赏:

  1. 繁华事散逐香尘:

    • 主题: 咏史怀古(追忆昔日奢华消亡)。
    • 解读: 开篇点题,感叹金谷园昔日的繁华盛事如同香尘一样消散无踪。“逐香尘”用典巧妙。传说石崇曾以沉香屑铺地,让舞妓踏过,留下“香尘”。这里既点明了金谷园奢华的特征,更形象地写出繁华如烟消散、不可追寻的意境。“散”字道尽沧桑变迁。
  2. 流水无情草自春:

    • 主题: 自然永恒 vs 人事无常。
    • 解读: 园中的流水不管人间兴衰,依旧潺潺流淌;园中的野草也不管主人是谁,依然自顾自地生长,春天依旧到来。诗人用“无情”、“自春”两个词,将自然的永恒冷漠与人世的短暂沧桑形成强烈对比。流水草木的无情,反衬出诗人面对历史废墟时的惆怅感伤。“自”字突出了自然的恒常与人事的偶然。
  3. 日暮东风怨啼鸟:

    • 主题: 环境渲染,营造哀怨氛围。
    • 鉴赏: 时间推移到傍晚(日暮),春风(东风)吹过,传来鸟儿仿佛带着哀怨的啼叫声。诗人移情于景,将自己的感伤投射到环境之中。“怨”字是诗眼,赋予东风和啼鸟人的情感,渲染出一种凄凉、哀婉、如怨如诉的黄昏氛围,为末句做铺垫。暮色、风声、鸟鸣共同构成一幅萧瑟的画面。
  4. 落花犹似堕楼人:

    • 主题: 咏史怀古(联想历史悲剧),意象对比。
    • 解读与鉴赏: 这是全诗最震撼、最精妙的结句。诗人看到片片飘落的春花,联想到金谷园历史上著名的悲剧——石崇的爱妾绿珠为反抗强权而在此坠楼身亡。
    • 修辞手法: 运用了绝妙的比喻。将纷纷飘落的鲜花比作当年坠落楼台的绿珠。这个比喻极其贴切传神:一是形态相似(飘落 vs 坠落);二是色彩相似(红颜 vs 红花);三是命运相似(美好事物的毁灭)。
    • 效果: 这个比喻将眼前景色(落花)与历史典故(堕楼人)瞬间联结起来,使自然景象染上了浓重的历史悲情和人世沧桑感。既写尽了落花的凄美,又含蓄深沉地凭吊了绿珠的悲剧,更升华了对繁华易逝、命运无常的慨叹。意境凄美哀婉,余韵悠长。

整体鉴赏要点:

  • 主题: 咏史怀古。通过描绘金谷园的荒凉景象,追忆石崇的奢华生活及其爱妾绿珠坠楼的悲剧,表达了对盛衰无常、繁华易逝、红颜薄命的深沉感慨。
  • 情感基调: 感伤、哀婉、惆怅。
  • 艺术手法:
    • 对比: 昔盛今衰的对比(繁华事散 vs 荒园景象)、自然永恒(流水草自春)与人事无常(繁华散、人坠楼)的对比。
    • 寓情于景: 全诗几乎句句写景(香尘、流水、春草、日暮、东风、啼鸟、落花),但景中含情,处处渗透着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情。
    • 巧妙用典: “香尘”暗指石崇奢靡,“堕楼人”明指绿珠坠楼,含蓄蕴藉。
    • 精妙比喻: “落花犹似堕楼人”是全诗的灵魂,将历史悲剧与眼前景物完美融合,极具震撼力与艺术美感。
    • 移情入景: “怨啼鸟”的“怨”字,赋予了景物人的情感。
  • 意境: 营造出一种荒凉、寂寞、凄美、哀怨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诗人深沉的叹息。

总结:

杜牧的《金谷园》是一首情景交融、含蓄隽永的咏史杰作。它通过金谷园遗址的暮春景象,巧妙地串联起历史典故(香尘、堕楼人),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法,将盛衰之感、沧桑之叹、红颜之悲浓缩于短短的二十八字之中。尤其是“落花犹似堕楼人”一句,意象凄美,联想奇绝,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深刻体现了杜牧诗歌深情绵邈、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凭吊,也是对人生无常、美好易逝的永恒感慨。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理屈词穷
理屈词穷
lǐ qū cí qióng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计上心来
计上心来
jì shàng xīn lái

计:计策、计谋。心里突然有了计策。

食不知味
食不知味
shí bù zhī wèi

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同“食不甘味”。

柏舟之节
柏舟之节
bǎi zhōu zhī jié

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同“柏舟之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