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作者:唐•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鉴赏

这首崔曙的《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是一首重阳登高怀古的投赠之作,语言雄健,意境开阔。以下从几个角度为您解析:


主题分析

怀古咏史+重阳寄友

  • 前六句围绕“望仙台”(汉文帝所筑)展开怀古:首联点明登台时间(重阳清晨),颔联“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以壮阔笔法描绘山河气象(三晋指山西,二陵典出崤山陵墓),暗含历史沧桑。
  • 后两联转入抒情:借道家典故(关门令尹、河上仙翁)感慨求仙虚妄,尾联巧妙转折,以陶渊明喻友人刘明府,表达“不如共醉菊花杯”的洒脱情怀。

语言与修辞特色

  1. 时空纵横的笔力
    • “三晋云山”“二陵风雨”形成宏阔对仗,用“北向”“东来”赋予静态山水动态气势,暗合历史洪流。
  2. 典故反衬现实
    • 颈联以尹喜守关遇老子、河上公传道的仙道典故(见《史记》),却以“谁能识”“去不回”否定求仙,反衬尾联人间真趣的可贵。
  3. 双关妙用
    • 首句“曙色开”既写晨光破晓,又暗嵌作者姓名“曙”,含蓄自荐。

历史背景与作者

  • 崔曙:盛唐诗人,少孤贫,曾隐居嵩山,此诗作于开元年间(725年登进士第)。
  • 创作契机:重阳登台时,汉文帝求仙台遗迹触发他对帝王求仙的反思,转而赞美刘明府(县令)如陶渊明般的隐逸情操,隐含仕途意向。

意境与美学鉴赏

  • 苍茫→超逸的意境转换
    从“云山风雨”的苍茫历史感,转向“陶然共醉”的田园闲适,形成张力。
  • 虚实相生
    实写登台所见(曙色、云山),虚写仙踪渺渺(令尹、仙翁),最终落笔于眼前友情(菊花杯),呼应重阳节俗。

延伸推荐与比较

  1. 同类登高怀古诗
    •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更重身世之悲。
    • 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仙迹与乡愁交织。
  2. 重阳主题诗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质朴亲情。
    • 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恬淡田园。

核心启示

破除虚妄,珍视当下:帝王求仙终成空,不如与知己赏菊饮酒——诗中历史幻灭感与人间温情的对比,折射出盛唐文人通达的生命观。尾联“陶然共醉”四字,将重阳的人文精神升华至顶峰。

教学建议:可引导学生对比“求仙”(秦始皇、汉武帝)与“隐逸”(陶渊明)两种文化符号,体会诗人对现实生活的肯定。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有来无回
有来无回
yǒu lái wú huí

只要来了,就回不去。指彻底被消灭。

睚眦必报
睚眦必报
yá zì bì bào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枯耘伤岁
枯耘伤岁
kū yún shāng suì

耘:除草;岁:年谷成熟。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委罪于人
委罪于人
wěi zuì yú rén

委:推委。把罪责推卸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