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作者:唐•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厓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鉴赏

这首《庐山谣》是李白晚年名作,将庐山壮景与求仙之志融合,展现其狂放不羁的浪漫主义风格。以下从核心角度解析:


一、主题解析:游仙隐逸与山水豪情

  1. 狂士宣言
    ➠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开篇以春秋隐士楚狂自比,用“嘲笑孔子”的典故(《论语》载楚狂劝孔子避世)奠定全诗超脱世俗的基调。

  2. 名山寻仙志
    ➠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直言毕生志向——为寻仙访道踏遍名山,呼应结尾“愿接卢敖游太清”(典出《淮南子》神仙故事)。


二、语言与修辞精妙

  1. 全景式铺叙

    • 空间跳跃:黄鹤楼→庐山→银河→香炉瀑布,展现诗人流动的视角。
    • 色彩碰撞:“翠影红霞映朝日”中青绿、金红交织,如巨幅泼彩画。
  2. 夸张造境
    ➠ “银河倒挂三石梁”(瀑布似银河垂落)
    ➠ “白波九道流雪山”(长江九派如雪浪翻涌)
    以宇宙级意象重构庐山实景,凸显自然神力。

  3. 虚实相生

    • 实景:“屏风九叠云锦张”(九叠屏风峰如云锦铺展)
    • 虚境:“遥见仙人彩云里”
      从现实山水渐入幻境,完成“凡人→仙人”的精神飞升。

三、李白创作背景

  • 此诗作于流放夜郎遇赦后(759年),李白晚年饱经政治挫折,借庐山奇景抒发对尘世的疏离。“闲窥石镜清我心”暗喻洗涤政治污垢,“谢公行处苍苔没”则感慨谢灵运足迹早被青苔掩盖,隐含对功名的幻灭。

四、意境美学:宇宙意识的觉醒

  1. 俯仰天地
    ➠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在制高点凝视长江永恒奔流,时空的苍茫感喷薄而出。
  2. 道教仙境
    诗中“还丹”“琴心三叠”(道教修炼术语)、“玉京”(元始天尊居所)等意象,构建出凡人接引仙班的仪式感,体现盛唐道教文化对诗人的深刻影响。

五、延伸对比推荐

  1. 同类题材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 更迷离的游仙幻境。
    • 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 静谧空灵的山水哲学。
  2. 反差鉴赏
    对比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儒家进取精神,李白此诗更显道家出世超然。


阅读要点

  • 关注 “狂”字贯穿全篇:从笑孔丘的狂态,到邀卢敖游仙的狂想,实为诗人对自由生命的终极礼赞。
  • 体会 三重视角转换:行者(寻山)→观者(览胜)→仙者(飞升),层层递进完成精神超脱。

此诗堪称盛唐山水游仙诗的巅峰之作,其瑰丽想象与磅礴气势,正是李白“诗仙”气质最淋漓的展现。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河不出图
河不出图
hé bù chū tú

河:指黄河。黄河当中没有出现河图。古代相传每当圣明之世时,黄河便出现河图。因此黄河不出河图时则不是圣明之世。指时当乱世。

偶一为之
偶一为之
ǒu yī wéi zhī

指平常很少这样做,偶尔才做一次。

三节两寿
三节两寿
sān jié liǎng shòu

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脩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遁天妄行
遁天妄行
dùn tiān wàng xíng

指违背自然规律而胡作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