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簷向。
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璅。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秪是薰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鲙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簷向。
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璅。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秪是薰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我们来一起欣赏王维的《洛阳女儿行》。这首诗如同一幅工笔重彩的唐代贵族生活画卷,又在结尾处笔锋一转,道出深刻的社会思考。
主题分析 (社会对比与讽刺): 这首诗的核心主题是对比与讽刺。它用绝大部分篇幅(前14句)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位洛阳贵族少女(少妇)出嫁后的极致奢华生活,从她的美貌、夫家的富贵、居所的华丽、出行的排场到丈夫的骄奢放纵、生活的空虚享乐,无不穷形尽相。然而,诗的最后两句(“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却陡然一转,将镜头拉向一位同样美丽却出身贫贱、只能在江边辛苦浣纱的越地女子身上。“颜如玉”与“自浣纱”形成了触目惊心的对比。王维借此揭示了社会不公的残酷现实:人的命运和价值,很大程度上由其出身决定,而非其本身的才貌品德。繁华掩盖下的空虚与贫贱者的无人问津,构成了强烈的讽刺。
语言与修辞 (铺陈、对比、用典):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少年锐气与社会观察):
意境与美学鉴赏 (浮华与苍凉的碰撞):
重点提取与理解:
总结: 《洛阳女儿行》是王维青年时期的力作。它用华丽铺陈的笔法描绘了唐代东都贵族生活的奢靡表象,却在结尾以惊雷般的对比,揭示了繁华背后的社会不公和命运悬殊的残酷现实。诗中“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的诘问,穿越千年时空,依然叩击着读者的心灵,体现了诗歌不朽的批判力量和人文关怀。
推荐对比阅读:
希望这份通俗易懂的鉴赏,能帮助你更好地领略王维这首名作的魅力!
指接连不断地多次出现。
隐蔽形迹,不露真相。
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同“正色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