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引

《琵琶引》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索索。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缾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沈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蟇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蜀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妬。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箆击节碎,血色罗帬飜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小处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猨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飜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鉴赏

我们来一起鉴赏白居易的这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这首诗情感深沉,叙事流畅,音乐描写出神入化,被誉为描写音乐的千古绝唱。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赏析:

1. 主题分析(天涯沦落之悲): 这首诗的核心主题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它通过两个看似不同阶层(贬谪的官员与被冷落的乐伎)却在命运上产生强烈共鸣的人物相遇,深刻揭示了人生失意、命运无常的普遍悲剧**。

  • 琵琶女的沦落: 从京城名伎“一曲红绡不知数”的繁华巅峰,到“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凄凉晚景,再到“去来江口守空船”的孤寂。她的遭遇是封建社会艺伎悲惨命运的缩影。
  • 诗人的沦落: 诗人自己因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身处偏僻潮湿之地(“住近湓江地低湿”),精神苦闷(“终岁不闻丝竹声...呕哑嘲哳难为听”)。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瞬间击中了他的内心伤痛。
  • 共鸣与升华: 两人身份、经历虽异,但那份“不得意”、“沦落天涯”的孤独、失意和悲苦是相通的。这种超越阶级身份的深刻共鸣,使得诗歌的主题具有了普遍的人文关怀和震撼力。

2. 语言与修辞(音乐描写的巅峰): 这首诗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对琵琶演奏的精湛描写(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四弦一声如裂帛”),运用了极其丰富的比喻(比喻、通感)生动的拟声词,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和听觉形象:

  • 比喻精妙绝伦: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用“急雨”喻大弦沉重雄壮,用“私语”喻小弦轻柔细腻,对比鲜明。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错杂的音响比作大小珍珠落在玉盘上,清脆悦耳,玲珑剔透。
    • “间关莺语花底滑”:形容乐声如黄莺在花丛中婉转鸣唱,流利圆润。
    • “幽咽泉流水下滩”:形容声音如泉水在冰下艰难流淌,低沉呜咽。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描写乐曲高潮时的激昂雄壮,如瓶破水溅、铁骑奔突刀枪碰撞,极具爆发力和冲击力。
    • “四弦一声如裂帛”:以布帛撕裂的声响比喻曲终收拨的强烈决绝。
  • 拟声词的运用: “嘈嘈”、“切切”等词直接模拟声音,增强了音乐的现场感和感染力。
  •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在声音暂歇处点出“别有幽愁暗恨生”,强调无声的停顿包蕴着更深沉复杂的情感和余韵,是音乐美学和诗歌意境的极高造诣。

3.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贬谪中的感同身受):

  • 诗人的处境: 白居易写作此诗时(元和十一年,816年)正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散官职。他因直言敢谏触怒权贵而遭贬谪,内心充满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朝廷的失望。浔阳城环境恶劣(“地低湿”、“黄芦苦竹”),生活孤寂(“终岁不闻丝竹声”),精神极度压抑。
  • 与琵琶女的共鸣: 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偶然听到的琵琶声才会如此触动他。琵琶女技艺高超却遭际坎坷的身世,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诗人自身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诗人将自己政治上的失落与琵琶女人生际遇的飘零融为一体,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慨叹。“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结尾,正是这种强烈共鸣的极致体现(唐制,青衫是八九品低级文官的服色,暗示其地位低下与失意)。

4. 意境与美学鉴赏(悲凉与共鸣之美):

  • 整体意境: 全诗笼罩在一种浓郁的悲凉氛围之中。开篇萧瑟的秋江月夜(“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为全诗定下了凄凉伤感的基调。琵琶女的演奏过程,从“似诉平生不得意”到“说尽心中无限事”,再到高潮后的沉寂和最后的“凄凄不似向前声”,无不流淌着哀怨与悲愤。曲终时“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寂静,更衬托出众人沉浸在悲伤中的无言震撼。
  • 悲剧共鸣之美: 诗歌最大的美学价值在于它成功塑造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并让他们在特定的时空(秋夜江边)通过音乐达到心灵的高度契合。这种跨越身份地位的深刻理解和同情,以及由此产生的强烈情感共鸣(“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5. 重点提取与理解:

  • 核心名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点明主旨,道尽人生际遇无常中产生的深刻共鸣。
  • 音乐描写巅峰: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尤其是“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句,是描写音乐最精彩的范例。
  • 情感线索: 秋夜送别的伤感 -> 偶闻琵琶的好奇 -> 邀见演奏的期待 -> 聆听仙乐的沉醉与触动 -> 听闻身世的深切同情 -> 引发自身遭际的无限悲慨 -> 请求再弹一曲的移情 -> 曲终人泣的极致共鸣。
  • 人物形象: 琵琶女(技艺高超、身世飘零、晚景凄凉)、诗人(贬谪失意、孤独苦闷、深切同情)。

6. 阅读与理解建议:

  • 朗读体会: 反复诵读描写音乐的部分,感受其节奏变化和声音意象。
  • 关注对比: 琵琶女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凄凉对比;诗人京城为官与贬谪江州的对比;二人身份不同但命运共鸣的对比。
  • 体会细节: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展现的羞涩矜持;“整顿衣裳起敛容”体现的自尊;“血色罗裙翻酒污”暗示的昔日放纵;“杜鹃啼血猿哀鸣”烘托的环境悲苦;“青衫湿”传递的极度悲伤。
  • 理解“沦落”: 思考是什么造成了琵琶女和诗人的“沦落”(时代的局限、社会的不公、命运的残酷),体会诗中那份超越时空的悲悯情怀。

7. 诗歌推荐与比较:

  • 推荐阅读:
    • 白居易《长恨歌》(同样是长篇叙事诗,写帝王爱情悲剧,艺术成就极高)。
    •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写观舞引发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结构与情感上与《琵琶行》有相似之处)。
    • 李贺《李凭箜篌引》(同样是描写音乐的名篇,想象瑰丽奇幻,风格与白居易写实细腻不同)。
  • 比较分析:
    • 与《长恨歌》比:两者都是叙事长诗,都有精彩描写(《长恨歌》写情写景,《琵琶行》写音乐),主题不同(帝王爱情 vs 个人身世),《琵琶行》更突出个人遭遇引发的直接共鸣。
    • 与《李凭箜篌引》比:同写音乐,《琵琶行》侧重通过音乐写人、叙事、抒情,风格写实、细腻、深沉;《李凭箜篌引》则完全聚焦音乐本身引发的奇幻想象,风格浪漫、奇崛、跳跃。

总结: 《琵琶行》是一首将叙事、写景、抒情高度融合的杰作。它以精湛绝伦的音乐描写为载体,以“天涯沦落”的共通情感为核心,深刻展现了两位主人公(尤其是诗人自身)的悲苦命运和复杂心境。诗歌语言优美生动,意境悲凉深远,情感真挚浓烈,尤其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因其道出了世间无数失意者的心声而千古传诵,具有永恒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文价值。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一得之愚
一得之愚
yī dé zhī yú

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一刀切
一刀切
yī dāo qiē

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

蹈刃不旋
蹈刃不旋
dǎo rèn bù xuán

蹈:踩;刃:刀刃;旋:回旋。面临危险而不返回。

开疆拓宇
开疆拓宇
kāi jiāng tuò yǔ

开拓疆域,扩展领土。同“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