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悲怀三首 二

《遣悲怀三首 二》

作者:唐• 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皆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鉴赏

这首《遣悲怀·其二》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深情之作,以质朴语言道尽丧妻之痛。以下逐句解析其艺术特色与情感内涵:


主题分析

悼亡追思的极致书写
全诗围绕“物是人非”展开:昔日夫妻间的戏言(“身后事”的玩笑)竟成现实,今日独对遗物(衣裳、针线)的悲凉形成残酷对比。尾联“贫贱夫妻百事哀”升华主题——不仅是悼亡,更凸显共度患难的夫妻在物质匮乏中积累的深厚情感,使哀思更具沉痛感。


语言与修辞

  1. 白描催泪

    •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捐出衣物是为避免触景伤情(“行看尽”),唯独留下针线盒不敢开启。这一矛盾行为细腻揭示诗人既想逃离痛苦又渴望保留回忆的挣扎。
    • “也曾因梦送钱财”
      梦中给妻子送钱,醒后仍照做,看似荒诞却深刻展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痴情。
  2. 反差强化悲痛

    • 首联**“戏言”与“皆到眼前”**的对比,凸显命运无常。
    • 尾联**“人人有”(普遍之悲)与“百事哀”(个人之痛)**的递进,强调患难夫妻独有的刻骨铭心。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元稹与韦丛成婚时,他任校书郎(九品小官),家境清贫。韦丛作为高官之女却甘守贫寒,“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见《遣悲怀·其一》)印证其贤德。
  • 韦丛27岁早逝,元稹的愧疚与追念贯穿三首《遣悲怀》。本诗中“怜婢仆”(因思念妻子而善待仆人)、“送钱财”(补偿生前困苦)等细节,皆源于对亡妻未能共享富贵的遗憾。

意境与美学鉴赏

  • “未忍开”的留白艺术
    针线盒成为情感容器——既有妻子灯下缝衣的温馨记忆,又是诗人不敢触碰的伤疤。封存之物比直写哭泣更具感染力。
  • 日常物象承载厚重情感
    衣裳、针线、钱财本是琐碎之物,在悼亡语境中却化作思念的载体,体现唐诗“以小见大”的美学特质。

名句误读辨析

“贫贱夫妻百事哀”

  • 常见误用:今人多解为“贫穷夫妻事事不顺”。
  • 原诗真意:指共历贫贱的夫妻,在永别时更感哀痛(因苦难中的相守弥足珍贵)。
  • 结合前句**“诚知此恨人人有”**:纵然生离死别是人之常情,但患难夫妻的回忆越多,悲哀就越深重。

延伸推荐

  1. 纵向比较悼亡诗
    • 元稹《遣悲怀·其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对比韦丛出身与清贫生活)
    •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同写梦回往事,苏词空灵,元诗质实)
  2. 横向观照中唐叙事性
    对比白居易《赠内》:“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元诗更重生活细节叙事,开晚唐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先声。

鉴赏建议
读此诗可重点体味“克制的抒情”——诗人克制泪水的描写(不忍开盒、借梦寄情),恰是悲痛至极的表现。试着联系自身经历中“不敢触碰的旧物”,更能共鸣元稹“泪尽而血存”的哀思。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一得之愚
一得之愚
yī dé zhī yú

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一刀切
一刀切
yī dāo qiē

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

蹈刃不旋
蹈刃不旋
dǎo rèn bù xuán

蹈:踩;刃:刀刃;旋:回旋。面临危险而不返回。

开疆拓宇
开疆拓宇
kāi jiāng tuò yǔ

开拓疆域,扩展领土。同“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