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 一

《清平调 一》

作者:唐•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鉴赏

这首李白的《清平调·其一》是赞美杨贵妃美貌的千古绝唱,极富浪漫色彩和艺术想象力。我们来逐一赏析:

1. 主题分析:

  • 核心主题: 赞美杨贵妃超凡脱俗的绝世美貌。
  • 具体表现: 李白没有直接描绘五官细节,而是运用丰富瑰丽的想象和比喻,将贵妃比作天上仙姝、人间奇花,营造出一种飘飘欲仙、非尘世所有的美感。

2. 语言与修辞(结合具体诗句):

  • 侧面烘托与奇妙联想 (核心手法):
    • “云想衣裳花想容”: 这是全诗最惊艳之笔。不说衣裳美如云彩,容颜美如花朵,反而说云彩渴望化为她的衣裳,花朵渴望拥有她的容颜!这种“反客为主”的写法,将云和花拟人化,主动“向往”贵妃之美,比直接比喻更巧妙、更有力地衬托出贵妃之美达到了让万物倾慕的境界。
  • 比喻:
    • “春风拂槛露华浓”: 以春风中沾满晶莹露珠的牡丹花(“露华浓”常指牡丹)来比喻贵妃的容貌。春风象征帝王的恩宠,露华象征贵妃的娇艳欲滴、光彩照人。这句既写了花(喻人),也暗含了环境(帝苑春风)。
  • 夸张与仙境意象:
    •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两句用极其夸张的语气说:如此美人,人间哪里能见到?她要么是群玉山(传说中西王母所居的神山)上的仙子,要么就是在瑶台(西王母的宫殿)月光下才能相逢的仙女!这是将贵妃的美直接提升到仙界层面,赋予其神圣、不可亵渎的属性。
  • 语言风格: 词汇华美(云、花、春风、露华、群玉山、瑶台、月),意象绚丽,意境空灵飘渺。全诗音韵和谐流畅,具有音乐般的韵律美。

3. 意境与美学鉴赏:

  • 营造的意境: 全诗营造出一种极致的、超凡脱俗的、仙境般的美丽意境。读者仿佛看到云霞缭绕、繁花簇拥、珠露闪烁之中,一位风华绝代的美人身影若隐若现,最终飘然归于月下仙台。这种美不是人间烟火气,而是带着云雾缭绕、花气氤氲的仙气。
  • 美学价值:
    • 朦胧含蓄美: 避开正面写实,通过侧面烘托和仙境联想,给读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 浪漫主义色彩: 天马行空的想象,瑰丽的神话意象,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典型体现。
    • 极致赞美: 将美的标准推向极致,达到了“此美只应天上有”的境地。

4.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关联:

  • 此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期间所作,应唐玄宗要求(或为玄宗与杨贵妃赏牡丹时),为赞美杨贵妃而写的一组诗(《清平调》三首)中的第一首。
  • 李白性格豪放不羁,想象力丰富,擅长运用神话传说和夸张手法。写此诗时他正处于宫廷生活核心,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贵妃风采,但他没有选择写实,而是充分发挥其浪漫主义才华,用仙界意象来比拟,既符合宫廷颂美的要求,又将颂美提升到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
  • 诗中的“春风拂槛”也巧妙地暗喻了帝王的恩泽(玄宗宠爱)滋润着贵妃这朵“国色天香”的牡丹。

总结鉴赏要点:

  • 核心手法: 侧面烘托、奇妙联想(云想衣、花想容)、神仙比喻。
  • 核心意境: 将人间美色升华至仙界,营造梦幻般的极致美感。
  • 艺术特色: 语言华美精炼,想象瑰奇浪漫,意象绚丽空灵,音韵和谐优美。
  • 地位: 运用比喻和烘托手法赞美人物美貌的巅峰之作,充分展现了李白“诗仙”的绝世才华和浪漫主义风格。

简单来说: 这首诗用云彩想当她的衣服、花朵想拥有她的容颜,来侧面比喻杨贵妃美得惊天动地;又说她像带着露珠在春风中摇曳的牡丹花一样娇艳;最后直接断定,这么美的人肯定不是凡人,要么是西王母仙山上的女神,要么是月光下瑶台里的仙子!全诗用最美的语言营造了一个最美的仙梦,把杨贵妃捧到了美的极致。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开口见心
开口见心
kāi kǒu jiàn xīn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鸣凤朝阳
鸣凤朝阳
míng fèng zhāo yáng

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划地为牢
划地为牢
huá dì wéi láo

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用以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放纵不拘
放纵不拘
fàng zòng bù jū

指恣意行事,不受约束。同“放纵不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