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 三

《清平调 三》

作者:唐•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得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鉴赏

我们来一起细细品味李白这首脍炙人口的《清平调·其三》。这首诗是李白奉命为唐玄宗和杨贵妃赏牡丹而作的三首诗之一,极具宫廷诗的色彩,却又超脱于一般的应制诗,展现了李白非凡的诗才和浪漫情怀。


《清平调·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主题分析 (结合诗句):

  • 核心主题:宫廷欢愉与极致赞美。 这首诗描绘了唐玄宗(君王)与杨贵妃(倾国佳人)在沉香亭共赏名花(牡丹)的欢乐场景,赞颂了贵妃的美貌(倾国)与君王对她的宠爱。
  • 诗句体现:
    • “名花倾国两相欢”:点明主角——艳丽的牡丹(名花)和绝代佳人杨贵妃(倾国)。用一个“欢”字,将花与人拟人化,仿佛她们彼此欣赏,共同构成了最动人的景致。
    • “常得君王带笑看”:直接点明君王(唐玄宗)是这幅美景的欣赏者。“带笑看”生动刻画出玄宗面对此情此景时的愉悦和沉醉,也暗示了贵妃的得宠。
    • “解释春风无限恨”:这是全诗最富想象力和浪漫色彩的一句。“春风”本是自然的、可能带着寒意的,但在这里,眼前的美人美景(贵妃倚栏)仿佛拥有魔力,能够“解释”(消解、化解)春风中蕴含的无限惆怅与遗憾。这极言贵妃之美与当下之景的感染力,达到了使天地动容、化解一切愁绪的地步。
    • “沉香亭北倚阑干”:最后定格在一个优雅的画面——杨贵妃倚靠在沉香亭北的栏杆上。这个画面既是“解释春风无限恨”的主角,也是整个场景的核心和点睛之笔。“倚阑干”的姿态,暗示着一种雍容、闲适和令人遐想的美。

语言与修辞 (结合诗句):

  • 拟人化: “两相欢”将花与美人赋予情感,仿佛她们在互动。“解释春风无限恨”更是神来之笔,让贵妃倚栏的姿态拥有了化解自然万物愁绪的魔力,极尽夸张浪漫。
  • 精炼传神: “带笑看”三字精准刻画了玄宗的满足神态。“倚阑干”勾勒出贵妃的优雅姿态,画面感极强。
  • 浪漫夸张: “解释春风无限恨”是典型的李白式浪漫夸张。春风本无情恨,诗人却将它拟人化并赋予“无限恨”,再让贵妃的美来化解,将贵妃之美推向了极致,甚至超越了自然力量。这种夸张极富感染力。
  • 构思巧妙: 前三句层层铺垫(名花倾国相欢、君王带笑、化解春风恨),最后一句才点明核心画面(贵妃倚栏),使这个画面凝聚了前面所有的赞美力量,令人印象深刻。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三年(744年)春日。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观赏牡丹,乐师欲奏旧乐,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召李白进宫作新词。李白醉中奉诏,挥笔写下《清平调》三首。
  • 李白生平: 此时李白正处于人生的高光时刻,供奉翰林,深受玄宗赏识。诗中体现的华丽浪漫、对宫廷生活的描绘,与李白当时春风得意的状态相符。他善于捕捉宏大场景中的精妙瞬间,并用天才的想象加以升华。

意境与美学鉴赏:

  • 意境描绘: 诗歌营造了一个富丽堂皇、欢愉醉人又充满浪漫遐想的宫廷春景。名花、绝世佳人、含笑君王、充满魔力的沉香亭,共同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感官盛宴般的画面。
  • 美学价值:
    • 极致的浪漫主义美: “解释春风无限恨”将现实的美景提升到超现实的浪漫境界,展现了李白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 含蓄的奢华美: 虽写宫廷奢华(名花、沉香亭、君王贵妃),但不着眼于金玉堆砌,而是通过“名花”、“倾国”、“带笑看”、“倚阑干”等意象,透露出一种高雅、含蓄的奢华感和尊贵气度。
    • 动态的和谐美: 花欢、人欢、君王笑、春风愁绪被化解,最终定格于贵妃倚栏的优雅姿态,整个画面充满流动感和和谐的韵律美。

总结: 李白的《清平调·其三》是其宫廷诗中的杰作。它以牡丹与杨贵妃交相辉映起兴,描绘了君王沉醉其中的欢乐场景。核心魅力在于“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这两句,运用极其浪漫的拟人和夸张手法,将杨贵妃的美貌和魅力推向了神话般的境界,仿佛她倚栏的姿态足以令天地动容、化解一切愁绪。整首诗语言精炼华美,想象瑰丽奇特,意境富丽堂皇又充满仙气,完美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髓和在宫廷应制诗中展现的超凡脱俗的艺术水准。它不仅是帝王爱情的一个华丽瞬间的写照,更是诗人天才想象力的璀璨结晶。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开口见心
开口见心
kāi kǒu jiàn xīn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鸣凤朝阳
鸣凤朝阳
míng fèng zhāo yáng

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划地为牢
划地为牢
huá dì wéi láo

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用以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放纵不拘
放纵不拘
fàng zòng bù jū

指恣意行事,不受约束。同“放纵不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