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一起欣赏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其二》。这首诗是李白奉唐玄宗之命为杨贵妃所作的赞美诗,语言华美,想象瑰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原诗: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逐句鉴赏:
“一枝秾艳露凝香”:
- 字面与画面: 描写一枝极其浓艳华美的花朵(暗指牡丹花),花瓣上凝结着晶莹的露珠,散发着阵阵幽香。
- 修辞与象征: 借代与比喻。用“一枝秾艳”代指杨贵妃,将其比作最美的牡丹。“露凝香”既写出了花朵带露的自然之美,更暗喻杨贵妃天生丽质、肌肤如凝脂般细腻光滑,体带芳香。“秾艳” 一词精准地描绘出杨贵妃丰腴娇艳的美态。“凝香” 则化静为动,让香气仿佛凝结可见,更显珍贵动人。
- 效果: 开篇即以花喻人,用最精炼、最富感官冲击力的语言,勾勒出杨贵妃令人惊艳的姿容与神韵。
“云雨巫山枉断肠”:
- 用典与对比: 化用楚襄王巫山云雨会神女的典故(宋玉《高唐赋》)。传说楚襄王梦遇巫山神女,醒来后惆怅不已。这里李白却说,那巫山神女的美貌只会让人徒然相思断肠。
- 潜台词: 意思是,与眼前这位如鲜花般真实、娇艳的杨贵妃相比,那虚无缥缈的巫山神女根本不值一提!她的美让传说中的神仙美女黯然失色。“枉断肠” 三字,有力地否定了神女之美,反衬出杨贵妃的绝世姿容是真实可感、远胜传说的。
- 效果: 大胆运用神话典故进行夸张对比,将杨贵妃之美提升到超越神女的高度,浪漫气息十足。
“借问汉宫谁得似”:
- 设问与过渡: 设问句,自然地引出下文。既然神女都不及她,那么在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如云的汉宫里,又有谁能比得上她呢?
- 效果: 引发读者的好奇和思考,为引出历史上著名的美人赵飞燕做铺垫。
“可怜飞燕倚新妆”:
- 用典与转折点名: 点出西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她是历史上有名的绝世美人(以体态轻盈著称)。但李白说,即使是赵飞燕,也只有在“倚新妆”(依赖精心打扮、穿上华丽新衣)的情况下,才勉强能比拟眼前这位美人儿。
- 关键解读:
- “可怜”:在此处意为“可爱”、“值得怜惜”,但也带有一丝“需要依靠”的意味。
- “倚新妆”:点睛之笔! 倚字意为“倚靠”、“依赖”。赵飞燕的美需要外在华丽服饰和精心装扮的支撑,是“人工之美”。
- 潜台词: 再次对比!赵飞燕美则美矣,但需要靠“新妆”来增色;而眼前的杨贵妃(如同第一句的牡丹),她的美是天然的、本质的、无需过分雕饰的(“露凝香”是自然状态)。赵飞燕的美是“倚靠”出来的,杨贵妃的美是“自带”的。
- 效果: 通过与前朝绝色的对比,再次拔高杨贵妃之美,认为她超越了历史记载的美人。同时,“倚新妆”点出了杨贵妃之美更胜一筹的原因在于其天然本色。这句是全诗赞美的高潮和最精妙之处。
整体鉴赏:
- 主题: 这是一首典型的宫廷应制诗,核心主题是赞美杨贵妃的绝世容颜。
- 手法极其高超:
- 层层递进的对比: 诗中运用了双重对比:先以真实美人 > 虚幻神女(第二句),再以天然之美 > 修饰之美(第四句),层层推进,将杨贵妃之美推到极致。
- 精妙用典: 巧用巫山神女和赵飞燕两个典故,信手拈来,服务于赞美主题,增添了历史韵味和文化深度。
- 浪漫主义夸张: 李白将现实中的美人比作最美的牡丹,并夸张地认为其美貌超越仙女神女和前朝绝色,充满超凡脱俗的想象。
- 语言精炼华美: “秾艳”、“凝香”、“倚新妆”等词,意象鲜明,感官性强,精准传神。
- 意境: 全诗营造出一种富丽堂皇、高贵典雅又略带仙气的意境,符合宫廷氛围和贵妃身份。将杨贵妃置于神话与历史的坐标中,彰显其独一无二的美丽。
- 李白风格体现: 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瑰丽想象、大胆夸张、飘逸浪漫和语言天才。
总结:
李白这首《清平调》第二首,短短四句,通过以花喻人、借古喻今、虚实相生、精妙对比等手法,将杨贵妃的美貌描绘得登峰造极。它不仅是一首成功的应制诗,更因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浪漫主义色彩,成为赞美女性之美的千古经典之作。尤其是“可怜飞燕倚新妆”一句,通过一个“倚”字,便点出了天然美与修饰美的高下之分,堪称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