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兰山寄张五

《秋登兰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鉴赏

这首孟浩然寄友之作完美融合了山水之趣与真挚友情,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解析这份秋日里的诗意邀约:


一、主题解析:山水中的隐逸与深情

  1. 隐逸之乐
    •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开篇即以白云环绕的北山烘托超然心境,自称“隐者”,点明诗人淡泊自适的生活态度。
  2. 秋日怀友
    •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尾联直抒胸臆,呼应标题“寄张五”,在清秋登高中遥想与友人把酒共醉的场景,思念之情真挚动人。

二、语言与修辞精妙

  1. 动静相生的画面
    • “心飞逐鸟灭”:以“心飞”拟鸟,将无形思绪具象化为飞鸟踪迹,灵动鲜活。
    • “沙行渡头歇”:村民沙岸漫步、渡口小憩的日常场景,赋予山水人间烟火气。
  2. 经典比喻造境
    •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远树微缩如荠菜,小舟弯似新月,宏大视野与微小意象的对比,凸显江山辽阔。

三、情感流动:愁绪与逸兴的交织

  • 黄昏之愁:“愁因薄暮起”——暮色易生怅惘(传统诗歌常见意象)。
  • 清秋之兴:“兴是清秋发”——秋高气爽又激发登高豪情。

    一愁一兴之间,尽显诗人敏感心绪与洒脱襟怀。


四、历史背景与作者心境

  • 孟浩然终身未仕,隐居襄阳。此诗作于其隐居时期,诗中“隐者自怡悦”正是其生活态度的写照。
  • 唐代重阳节有登高、饮酒、佩茱萸的习俗,“共醉重阳节”暗含对传统节俗的珍视,更显邀约之诚。

五、意境鉴赏:淡远如画的秋韵

全诗以素雅笔墨勾勒水墨长卷:
白云青山为底色,归人沙岸添生趣,天边荠树、江月轻舟点染空灵。尾联的载酒之约,为这幅秋景图注入温暖人情,意境冲淡平和却余味绵长。


延伸推荐

  1. 同类诗作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直白思念,可与孟诗含蓄邀约对照。
    •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沉郁秋思,反衬孟诗中的闲逸。
  2. 文化意象
    诗中“重阳节”“载酒”暗合陶渊明“白衣送酒”典故,可结合陶潜《九日闲居》体会隐士风骨传承。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愁”与“兴”的转换,体会孟浩然如何将个人情绪自然融入山水;通过绘制“天边树”“江畔舟”的视觉构图,理解比喻对意境的升华作用。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河不出图
河不出图
hé bù chū tú

河:指黄河。黄河当中没有出现河图。古代相传每当圣明之世时,黄河便出现河图。因此黄河不出河图时则不是圣明之世。指时当乱世。

偶一为之
偶一为之
ǒu yī wéi zhī

指平常很少这样做,偶尔才做一次。

三节两寿
三节两寿
sān jié liǎng shòu

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脩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遁天妄行
遁天妄行
dùn tiān wàng xíng

指违背自然规律而胡作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