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疎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疎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这首《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是晚唐诗人许浑的羁旅名篇,全诗通过壮阔的关中山河与微妙的心理转折,展现了诗人赴京途中的复杂心境。以下分层次鉴赏:
诗歌紧扣「赴阙」(进京)与「渔樵梦」(归隐)的核心矛盾。尾联「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形成戏剧性转折——人将抵达长安,心却眷恋江湖。这种「身在宦途,心向林泉」的挣扎,正是唐代士人典型的精神困境。
凝练的时空压缩
对仗中的山河气象
许浑一生多次弃官归隐,此诗作于大中年间赴长安任监察御史途中。潼关作为长安屏障,是仕途的象征性入口。诗人遥望帝京却梦忆渔樵,暗示对官场的疏离感。晚唐政局动荡,士人常怀「功成身退」之想,尾联的迟疑正是时代投影。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此联如电影蒙太奇:镜头从山河壮景突然切至诗人特写。一个「犹」字道尽无奈——肉身奔赴功名,灵魂却滞留在江湖烟波中。千年后的我们,何尝不在种种「奔赴」与「梦想」间摇摆?这正是唐诗穿透时空的力量。
谚语。原比喻平时不往来,遇有急难才去恳求。后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形容人群蜂蚁般杂乱地聚集在一起。同“蜂屯蚁聚”。
指轻逸飘摇的样子。
比喻不相干或相安无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