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

《秋夕》

作者:唐• 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鉴赏

这首杜牧的《秋夕》描绘了一个幽寂清冷的深宫秋夜图景,蕴含着深深的孤寂与幽怨。让我们一起来鉴赏:

1. 主题分析:

  • 核心主题: 深宫怨情 / 秋夜闺怨。整首诗通过宫女在秋夜中的几个静态与动态场景,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她内心的孤寂、无聊以及对自由或爱情的向往(牛郎织女星暗示)。
  • 季节氛围: 紧扣“秋夕”(秋夜),以“冷”、“凉”等字眼营造出秋夜的凉意和凄清氛围,环境与人物的心境融为一体。

2. 语言与修辞:

  • 用词精妙:
    • “冷”: 既是红烛光、秋光照射在画屏上产生的视觉清冷感,也是主人公内心的感受。
    • “凉如水”: 比喻夜色像水一样冰凉,既是触觉感受,更是心灵深处的孤独寒意。这个比喻贴切而富有意境。
    • “扑”: 写出了宫女百无聊赖中捕捉萤火虫的动作,是诗中唯一的动态细节,更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和心境的空虚。
  • 意象象征:
    • “轻罗小扇”: 轻薄的丝织团扇。它既是夏秋之交的用具,也常象征被冷落、遗弃的女子(秋扇见捐)。
    • “流萤”: 飘忽不定、微弱孤独的萤火虫,暗示宫女命运的漂泊无依。
    • “牵牛织女星”: 隔银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星。牛郎织女一年尚能相会一次,而深锁宫中的女子却连这一点渺茫的相聚希望都没有。她“坐看”双星,内心充满了羡慕、向往以及对自己命运的幽怨。
  • 白描手法: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味的景物和动作刻画(烛光、画屏、扑萤、夜色、看星),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主人公的孤寂心境,含蓄隽永。

3. 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

  • 时代背景: 唐代宫女制度使无数女子青春虚掷深宫。杜牧生活在晚唐,宫廷奢靡与衰败并存,宫女的命运尤为堪怜。
  • 杜牧其人: 杜牧擅长七绝,诗风清丽婉约,含蓄蕴藉。他关心时事,对宫女等弱势群体的命运常有同情和反思(如《阿房宫赋》)。此诗正是他敏锐观察力和人文关怀的体现。

4. 意境与美学鉴赏:

  • 意境: 全诗营造了一种幽冷寂静、落寞凄清的意境。烛光、画屏、夜色、星光、流萤构成了一幅色调偏冷、空间深远的深宫秋夜图。宫女扑萤的动作是寂静中的一点动态,但更显其百无聊赖;她久久凝望双星的身影,则将画面的焦点凝聚在无边夜色与渺茫星空中的一点孤独上。
  • 美学价值:
    • 含蓄美: 不直言怨情,而寓情于景,让景物说话,情感表达深沉含蓄,余味无穷。
    • 画面美: 四句诗如同四个精心构图的画面,由室内(烛光画屏)到室外(扑萤、夜凉如水、坐看双星),层次清晰,色彩(红烛)、光影(秋光、星光)、触感(冷、凉)俱全。
    • 对比美: 宫女处境的孤寂永恒与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短暂的相会形成强烈对比;宫女扑萤的一点微末乐趣与她抬头望星时内心深沉的幽怨形成对比。

5. 阅读理解要点:

  • 核心情感: 孤寂、无聊、幽怨、向往。
  • 关键意象象征: “轻罗小扇”(失宠)、“流萤”(漂泊、微弱光亮)、“牵牛织女星”(分隔的爱情/渺茫希望)。
  • 环境作用: “秋夕”的“冷”、“凉”不仅是自然环境,更是主人公内心的写照。
  • 动作深意: “扑流萤”是无聊的消遣,“坐看”是深沉的凝望与思绪的放飞。

6. 总结: 杜牧的《秋夕》是一首精美绝伦的宫怨诗典范。它运用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意象、巧妙的象征和白描手法,在清冷幽静的秋夜背景下,不着痕迹地刻画了一位深宫女子内心的寂寞与哀怨。诗中那份含蓄深沉的意境和触及人心的情感,使其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有来无回
有来无回
yǒu lái wú huí

只要来了,就回不去。指彻底被消灭。

睚眦必报
睚眦必报
yá zì bì bào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狭窄。

枯耘伤岁
枯耘伤岁
kū yún shāng suì

耘:除草;岁:年谷成熟。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委罪于人
委罪于人
wěi zuì yú rén

委:推委。把罪责推卸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