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题

《阙题》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鉴赏

这首诗是盛唐诗人刘昚虚(或作慎虚)所作,描绘了一幅清幽恬淡的山居春景图,展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以下逐联进行鉴赏:

  1. 首联:“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 释意: 山路在白云缭绕的源头到了尽头,仿佛与仙境相接;春天的气息(或春光)却沿着清澈的溪水一路绵延长远。
    • 赏析: 起笔高远而充满生机。用“白云”暗示山的高深幽僻(接近山顶或源头),营造出超脱尘俗的意境。“尽”字巧妙,既是道路的终点,又是自然与仙境的交接点。“春”字被拟人化,仿佛有生命般沿着溪水蔓延流淌,“长”字生动地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流动感和无限生机。
  2. 颔联:“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 释意: 时不时有落花飘然而至,随着流水缓缓漂向远方,在水流经过的地方留下一路芬芳。
    • 赏析: 捕捉住山溪春暮的典型意象:落花流水。这里的落花不是暮春的伤感象征,而是自然的馈赠。“时有”写出不经意间的惊喜。“随”字写出悠闲的姿态。“香”字尤为精妙,是通感(嗅觉),不仅落花本身香,流水也仿佛沾染了香气,更将无形的香气赋予流动感,随水流散播开去,意境空灵优美。
  3. 颈联:“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 释意: 清静的柴门正对着通往山间的小路;茂密柳荫的深处,坐落着我的读书书斋。
    • 赏析: 移步换景,由外景转入居所环境。“闲门”点明主人隐逸、恬淡的心境。“向山路”表明主人与外界的连接是自然的山林,而非尘世的喧嚣。“深柳”描绘出环境之幽静与绿意之浓密。“读书堂”点明主人的身份和雅趣——一位在山林深处静修的读书人/隐士。两句对仗工整,环境描写烘托出主人公的高洁与宁静。
  4. 尾联:“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 释意: 即使在明亮的白日,这里也常常是清幽(被树荫映照)的;那穿过柳叶缝隙的、清澈的光辉,轻轻洒落在我的衣裳上。
    • 赏析: 聚焦光影,极写环境之清幽与心境之澄澈。“幽映”说明绿树成荫,浓密到即使在白天也显得深邃宁静。“每”字强调这是常态。“清辉”与“白日”形成对比,突出此地光影的柔和、纯净、不刺眼,营造出圣洁、空灵的氛围。“照衣裳”不仅写出光影的效果,更暗示诗人沐浴在这片清光之中,身心皆受洗涤,人与自然和谐交融,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整体鉴赏要点:

  • 意境: 全诗营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生机盎然、超凡脱俗的山林隐居世界。溪流、落花、柳荫、清辉构成了空灵透明的画面,充满了闲适自得的情趣。
  • 主题: 主要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山水的沉醉,体现了盛唐时期追求宁静、高洁、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追求。
  • 语言与技巧:
    • 用词精炼传神: “尽”、“长”、“至”、“随”、“香”、“深”、“幽”、“清”等字用得极其精准,富有画面感和韵味。
    • 通感与拟人: “春与青溪长”(拟人)、“流水香”(通感)。
    • 光影描写出色: 尾联对光影的捕捉和描绘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营造出空灵澄澈的意境。
    • 结构清晰: 由远及近(山路溪流 -> 门前堂内),由外入内(周围环境 -> 内心感受)。
  • 情感基调: 平和、恬淡、愉悦、满足,没有丝毫的孤寂或落寞,充满了对隐居生活的享受和对自然的赞美。

总结: 刘昚虚这首《阙题》,宛如一幅清丽脱俗的山水小品。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云深处、溪畔花香的幽居环境,特别是“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的空灵和“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的澄澈静谧,将读者带入一个远离尘嚣、充满诗意的桃源世界。诗中流淌着对自然的深情和对隐逸生活的由衷热爱,展现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独特魅力——在宁静中见生机,在平淡中显真趣。

可对比阅读: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同样是写深山幽静与光影之美,可体会两者在营造意境上的异曲同工之妙。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盖棺定论
盖棺定论
gài guān dìng lùn

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同“盖棺论定”。

侯服玉食
侯服玉食
hóu fú yù shí

侯服:王侯之服;玉食:珍美食品。穿王侯的衣服,吃珍贵的食物。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唐虞之治
唐虞之治
táng yú zhī zhì

唐虞: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古代圣帝贤君。旧指上古政治清明,人民康乐的理想时代。

护过饰非
护过饰非
hù guò shì fēi

掩护错误、文饰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