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幷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幷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这首诗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以苍凉笔触勾勒边关苦寒之景,暗含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对浮夸风气的批判。以下逐句解析其内涵:
边塞军旅的悲凉现实
诗中通过“空桑林”“黄芦草”“尘沙”等意象,描绘八月边关的萧瑟(“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突出环境的艰苦(“出塞入塞寒”)。后四句直指核心:幽州、并州的戍边将士终其一生与风沙为伴(“皆共尘沙老”),对比讽刺那些只知炫耀骏马的“游侠儿”,点明真正的边塞生活是牺牲而非浪漫。
此诗与王昌龄另一名篇《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形成互补:
关键启示:
王昌龄以近乎冷酷的写实,撕开了盛唐边塞诗的浪漫外衣。他提醒世人:黄沙中的白骨,远比骏马上的勋章更值得铭记。这种对平凡生命的凝视,正是其诗不朽的力量。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用以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指恣意行事,不受约束。同“放纵不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