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四首 二

《塞下曲四首 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鉴赏

这首诗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以冷峻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历史的苍凉。以下逐句鉴赏:


主题分析

边塞悲歌与反战之思
全诗通过战场萧瑟景象(“平沙日未没”“白骨乱蓬蒿”)与惨烈历史(“昔日长城战”)的对比,揭露战争的永恒创伤,表达对和平的深切渴望。


语言与修辞

  1. 触感通感,寒意刺骨
    “水寒风似刀”——“风似刀”以比喻+通感将无形的寒风具象为利刃,刺骨的冷冽感扑面而来,奠定全诗肃杀基调。
  2. 色彩压抑,场景苍凉
    “黯黯见临洮”——“黯黯”叠词描摹暮色中城池的模糊轮廓,昏黄压抑的色彩暗示历史的沉重。
  3. 时空对照,批判深刻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今古”将时间拉长,揭示战争自古不变的残酷;“乱”字直击尸骨横野的惨状,白描手法中饱含悲悯。

历史背景与作者意图

  • 临洮(今甘肃岷县)是秦长城西起点,历代征战之地。王昌龄借古战场暗讽唐玄宗时期频繁的边境战争。
  • 诗人曾任边地小官,亲见士卒苦难,故笔下没有“意气高”的豪情,只有“白骨乱蓬蒿”的血泪真相。

意境与美学

  1. 荒寂时空感
    落日沉沙(“平沙日未没”)、黄沙漫卷(“黄尘足今古”)构建广袤死寂的空间,白骨与蓬蒿交织强化生命渺小。
  2. 反讽张力
    “咸言意气高”看似褒扬将士英勇,实则为下文“白骨”惨象铺垫,突显理想与现实的撕裂感。

延伸思考

  • 对比推荐
    可对比李颀《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同写战争代价;或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共刺军中不公。
  • 诗眼聚焦
    “乱”字是灵魂——白骨无序散落,生命尊严荡然无存,蓬蒿疯长更显荒芜,无声控诉力透纸背。

结语:此诗如一卷褪色的血泪史册,没有嘶喊却字字锥心。王昌龄以诗为镜,照见所有时代被战争碾碎的平凡生命。

鉴赏内容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成语推荐
开口见心
开口见心
kāi kǒu jiàn xīn

说话直爽,没有隐曲。

鸣凤朝阳
鸣凤朝阳
míng fèng zhāo yáng

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划地为牢
划地为牢
huá dì wéi láo

相传上古时,于地上画圈,令犯罪者立圈中,以示惩罚。后用以指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放纵不拘
放纵不拘
fàng zòng bù jū

指恣意行事,不受约束。同“放纵不羁”。